M公司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随着德高望重的老总退居二线,新任总裁走马上任,一批中层干部也被陆续提拔到副总级岗位。新总裁本想以此为契机,连烧几把火,把公司推上新台阶,但事与愿违,整个总裁团队就像攥不成拳头的手指,使不上劲。开会决策时,总是很难达成决议,各自表达的原则、标准时常南辕北辙,甚至演变成互相指责的场面…… 捏合新总裁团队成了新总裁最头痛的难题。 从这个个案来说,究其原因主要有:部分成员刚刚从中层升上来,在思维上从部门、业务出发的惯性尚未改变,未完成从局部到公司整体利益的切换,因而在开会时会更多地考虑自身主管的业务或部门得失;其次是个性上的差异,相互之间尚未得到沟通、信任;再其次可能也有原先业务、部门间的冲突留下的积怨,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并延伸到总裁团队这种层级上;第四是团队缺乏统一的游戏规则,其结果就是你想你的,我说我的,讨论不是在同一平台上;最后一点是尚未形成领导核心,新总裁的能力、魅力、魄力都还没有得到团队的认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一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高效的总裁团队应具备这样的特征:清晰的目标、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角色的认同、共同的成长,以及恰当的领导。因为企业不是为了建设总裁团队而建设,肯定是围绕经营目标而建设。只有在明晰的远景鼓舞下,大家才可能会忽略诸多个性差异,为共同的目标努力。由于术业各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强项,但不可能都是全才,相互之间不能信任,自然无法一起共事。对组织的承诺,以及成员之间充分、畅达的沟通,是打造这个团队互相信任、提高效率的工具。当年郭士纳从麦肯锡空投到IBM大获成功之后,总结其主要的经验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关于团队成员个性的划分,可借助管理学中常用的MBI(行为指标或称管理风格)进行测评,从而便于在沟通中对症下药。角色的认知可通过摸拟案例,进行培训,交换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主管营销改任财务总监,技术副总担任销售副总,体验对方的感受,进而提高自身的大局观。 从人员搭配来看,总裁团队既需要具有前瞻意识的领头人,也需要善于从细节入手的实干家;既需要万金油式的全才,也需要某些领域的专才,甚至有时需要一个能活跃团队气氛的和稀泥式的人物,润滑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团队中如果有两个人的观点总是一样的话,有一个人肯定是多余的。如果有两个核心,那肯定是一个内耗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