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其实是一种常态,虽然我们自己心里都清楚,抱怨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的走向,可偏偏会情不自禁地任这种负面情绪蔓延。长辈们经常会叮嘱我们说:"心里有什么委屈,说出来就好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正能量。就如同当年的阿庆嫂,当她一遍遍地重复着"我真傻"时,一开始,人们还都为她的遭遇洒下一把同情的泪水;时间久了,却导致她身边再无一个肯驻留听她没完没了抱怨的人。而她自己也因为频频抱怨,反而将心灵禁锢在了这种不良情绪中,造成她终日疯疯癫癫,生活难以为继。 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曾经发起了一项"不抱怨"的活动,他让每位参加者手腕上佩戴一个紫色的手环,只要察觉到自己开始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哪只手可以带足二十一天,就表示你基本上遏制住了抱怨情绪。 活动开始之际,谁都以为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然而,试验结果告诉大家,想要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让抱怨情绪出现,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我抱怨一下,发发牢骚,没看出来它是多么了不得的事,这是纯属于私人的表达方式。话虽如此,然而,有句俗语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我们不能适度地控制这种情绪,而只是图得嘴上的一时痛快,也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它将会为我们的人生埋下隐藏的祸根。 早期的蔡元培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算是有着杰出贡献的人,而鲁迅作为蔡元培的同乡,则一早就被蔡元培熟悉和赏识。鲁迅的耿直与倔强是众人皆知的,他不肯与人虚与委蛇的真性情使得很少有人能真心与他接近。不过,这世上,真心赏识鲁迅这种刚正不阿性格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蔡元培就算其中一个。 蔡元培对于鲁迅的敬重就如同他在鲁迅追悼会上的致辞:"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由此可见,鲁迅在蔡元培心目中的分量。 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在新婚之初,当时他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原本他想卖稿为生;然而,毕竟写稿不是固定职业,很难预料到下个月会进账多少,而当时鲁迅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日子难免有些过得捉襟见肘。刚巧蔡元培通过朋友牵线,为鲁迅谋求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尚可,从此,鲁迅觉得蔡元培也算是一个做事比较靠谱的人。 十几年后,蔡元培成为大学院的院长,当年的大学院等同于现在的教育部,而鲁迅则再次失业。于是,蔡元培准备让鲁迅担任特约撰述员一职,并且许以不必坐班、薪酬高达三千块的诺言。当时的三千块确实不是小数目,就算是鲁迅如此骄傲之人,听到后也觉得心头暗喜。可没想到,事情居然没有了下文,这难免让鲁迅心头火起,于是,他开始对蔡元培颇多抱怨。一开始,鲁迅只是对一个好友抱怨了此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正值一位朋友问询,鲁迅将此事狠狠地抱怨了一通,言辞间颇为锋利。没想到,这件事情辗转传到了蔡元培耳中。好在蔡元培凭借着对鲁迅的了解,并不以为意,过后不久,蔡元培的聘书送到了鲁迅手中,鲁迅因此得到了一份美差。鲁迅深深为自己的抱怨感到汗颜,如果因为抱怨而失去这份工作,那鲁迅的人生之路岂不是有可能因此而改写。 相信每个人看到上述实例,都会为鲁迅捏一把汗,说声好险。但是也许有人会理解为,鲁迅同样也在抱怨,可他并没有影响自己的人生啊。这种事情绝对是有先决条件为基础的,鲁迅一直是有名的说话不留情面,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蔡元培对他的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如此,才将原本尴尬的抱怨的故事演变为一段佳话。 有的时候,摧毁我们的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我们自己不肯走出不良情绪的怪圈。而抱怨则是坏情绪中看起来最微小、实则最伤人的一种发泄方式。那些优秀的人深知抱怨情绪的危害,因此一旦情绪波动时,他们都会格外重视。 (1)每个人都有紫手环 每当想要抱怨之际,不妨想象自己的手腕上也带着一枚紫手环,用来鞭策和鼓励自己,不要将这种不良情绪轻易地释放,因为你不是鲁迅,而这世上也不会出现同样的蔡元培。 也许有人会讲,我又不是神经病,不是凭空坐在那里抱怨,肯定是我遇到自己难以接受或者违背了自己意愿的事情,才大放厥词。虽然这种心理是正常的,这种做法也是常人经常使用的。但是,扪心自问,抱怨过后,我们是不是还要重新梳理引起你抱怨的事件? 你的抱怨除了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情绪,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正面作用。 (2)小心抱怨的多米诺骨牌倒塌 抱怨情绪就如同多米诺骨牌,虽说不至于祸从口出那么严重,然而,它引起的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堪比"蝴蝶效应"。当我们以为说过就算,开始新的篇章之时,其实我们的内心已经开始计较,出现了不平衡的感受。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很好地调控内心的情绪,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成功的概率都不会很大,这也就是抱怨对我们人生的最残酷的影响。 美国有一句谚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它说:"当我们面对不如意时,请先把嘴巴闭上。"实际上, 它正是在提醒我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与其用抱怨来毁坏未知的人生,不如将抱怨情绪转化为行动,去改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