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重走丝绸路教育引前行


  "一带一路"倡议让国际教育受益。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迄今,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国家已达到140个。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已经真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借助这一倡议的推动,国际教育领域同样享受到了诸多便利。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沿线各国唇齿相依,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大家携手发展教育,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这份文件还指出,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既是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又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携手共建的国际教育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指出,要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开展沿线国家双边多边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总体布局,协调推动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和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增加教育合作的新内涵。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力量,推动沿线各国围绕实现世界教育发展目标形成协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韩大学校长论坛、中俄大学联盟等已有平台,开展务实教育合作交流。支持在共同区域、有合作基础、具备相同专业背景的学校组建联盟,不断延展教育务实合作平台。
  在推动教育共建方面,中国还实施了"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发挥教育援助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重点投资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发挥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沿线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国家、教育系统和民间资源,为沿线国家培养培训教师、学者和各类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教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一体化援助。加强中国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倡议各国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通过国家资助、社会融资、民间捐赠等渠道,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做大教育援助格局,实现教育共同发展。
  推进这一行动,不仅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早在2011年,我国就签署了《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这一公约是1983年在曼谷通过的《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地区公约》的更新,签约各国在公约框架内加强和扩大了交流与合作,坚持"除非存在巨大差别,否则各国高等教育学历文凭都应予以认可"的原则。2016年,教育部也再次重申要积极落实这一公约,"十三五"期间,我国新签11份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已累计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沿线高校实现与国内学历的互认。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强教育政策沟通,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签证便利化,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动沿线国家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不管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中国学生前往沿线国家的趨势,都随着这一教育行动的推进而在不断地增长和发展。
  "走出去"的中国教育
  不管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与其紧密相关的教育行动,都有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近年来中国针对"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无疑对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6年,教育部提出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在未来5年里,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为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2017年共有31.72万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64.85%。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同年,中国与俄罗斯双向留学交流人员规模突破10万人,提前一年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目标。
  与来华留学紧密相关的,是中文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目前,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4000万人次。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对外汉语及与汉语教学相关的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很多高校都推出了相应的实习项目,毕业后先到海外担任一到两年的汉语教师,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新的职业选 择。
  同时,我国也在不断扩大语言学习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规模,倡导沿线各国与中国院校合作在华开办本国语言专业。不管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数量逐渐增多的国内小语种教学,都有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在沿线国家之间流动,以语言为载体,"中国故事"正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向外传播。
  在这一教育行动中,中国政府鼓励沿线国家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与对象国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研究。逐步将理解教育课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沿线各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青少年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
  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赴境外办学稳步推进,发布《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指南》,加快"鲁班工坊"建设,启动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建设试点。2020年9月1日,迪拜中国国际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正式开学。截至2019年,共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44所高等学校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举办28个境外办学机构、47个项目,涵盖2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职业教育作为这一教育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以来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鲁班工坊"这一天津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以鲁班的"大国工匠"形象为依托,在泰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吉布提等国家相继设立,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方式走出国门,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EPIP)赢得了沿线国家的认可。
  2020年,教育部宣布,将会同有关单位,指导我国高等学校根据国际化建设情况,结合当前有关国家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办学模式,建设专业师资团队,以"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为重点,推进境外办学工作。
  沿线国家留学走入主流视野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丝路新图"中,主要有以下5条线路。
  北线A: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海参崴(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即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中线: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中心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亞—欧洲。
  从这几条线可以看出,"丝路新图"中开拓的区域集中在欧洲、中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北线、中线及中心线途径俄罗斯等俄语区国家,并串联起了西亚和中东欧。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需要更多相应的语言专业人才,前往这些"非主流"国家留学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12年到2017年,我国共有35万余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其中国家公派人员1.19万人。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2017年,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数为6.6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5.7%,超过了整体出国留学人员的增速。
  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也将在国际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国际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交流的重要载体,借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推动,正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和更为亲密的合作为广大学生提供接受多元化教育的机会。
网站目录投稿: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