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讲述并不是连续不断的,它可以分为若干片段,而每个片段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景——读者是通过场景来理解故事的。 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运用简练而有力的场景设计,将人们带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贫民窟——圣安东尼区。停留在圣安东尼脸上的暗云,被刹那的欢笑驱离,随即变得黑沉沉——阴冷、肮脏、疾病、无知和贫穷,是伺候圣驾的五位大人——他们是权力广大的贵族,尤其以第五位为最。 两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圣安东尼的尊荣"、"五位伺候圣驾的大人"——迅速将读者带到了大革命前夕暗流涌动、民怨沸腾的法国。读者感受着当时的气氛,等待着即将发生的大事件。" 场景的作用: 01 提供故事的空间基础 作者必须要搭建场景,只有在场景中,故事才能展开;只有拥有了故事空间,人物才能去呼吸、去走动、去表演。只有将人物、行为、场景三者结合起来,故事讲述才具有了稳定的三脚架。 但是记住:在故事创作中,场景不是最终目标,动作才是。 人物的行为被欲望和需求驱动,所以,更直接地说,人物的欲望和需求推动情节发展、场景发生转换。每个场景都传达一个重要意义,最后构成故事的主题思想。 "场景就像礼品包装纸,而故事就是里面的礼物。" 场景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亲历叙事弧线的起伏。读者凭借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故事中的细节,这就是优秀故事讲述会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感情的原因。读者读到事实进而产生属于读者自己的情感,当读者陷入现实困境时,爱情、愤怒、恐惧、狂怒等强烈的情感就会向读者袭来。 02 唤醒读者的经验想象 有天赋的写作者会利用读者的记忆组合,采用各种方式,在读者的脑海中创建出一个世界,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所描写的细节必须准确,并非要描写出所有复杂细节而是要仔细挑选出那些最能勾起读者回忆的细节,来激活读者大脑中已有的感知,读者会利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场景。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写到: 大杂院里有七八户人家,多数的都住在一间房;一间房里有的住着老少七八口。这些人有的拉车,有的做小买卖,有的当巡警,有的当仆人。各人有各人的事,谁也没有空闲,连小孩子们都提着小筐,早晨去打粥,下午去拾煤核。 一小段场景描写,虽然没有具体的桌椅板凳、物品陈设却足以令读者想象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杂院贫穷而混乱的生活状态以及可能在其中发生的人物动作。换句话说,这个场景足以令读者开启自己的想象。 / 什么样的场景值得书写? 在故事叙述过程中,场景的选择会变得更加复杂。每个场景沿着叙事弧线展开,推动动作线贯穿故事的每个阶段。一系列的场景依据情节点一一展开,并延伸到故事的上升动作阶段。危机和高潮会在故事的核心场景展开。 好的场景必须能够: 1. 导致下一个场景的发生,创造因果关系。 2. 受主要人物的需求和欲望驱使。 3. 探索人物为了解决困境而实施的各种策略。 4. 展现能够改变人物立场的行为,并与故事的结尾息息相关。 衡量场景是否值得书写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一句,"场景里有冲突吗?" 冲突是故事叙述的核心也是场景选择的核心所在。 A 场景中包含透露真情的细节 并不是每个细节都能帮助构建场景,但是好的细节不但能够搭建出展示情节的舞台,而且还能阐述故事的主题。 在鲁迅的《彷徨·祝福》中,当"我"走进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细节,感到他这位四叔的伪善、冷酷、腐朽: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陈传老祖的"寿"字,表现迷信守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上联是"品德祥明德行坚定",上联已经脱落卷起,下联还挂在墙上,说明他的伪善;一堆"完全没有必要"的《康熙字典》暗示他的不学无术。 B 包含集体记忆 在抽象阶梯底层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因此读者会相信他们读到的都是真实的。可是,如果作者在抽象阶梯中向上爬几格之后,作者就需要描写人物群体、街坊邻里、甚至是整座城市,同时,作者描写的方式必须和读者看待周围环境的方式是协调一致的。 徐则臣在《跑步穿过中关村》中,描写了一个失序却蓄势待发的北京中关村: 下午去了农业大学门口。这地方敦煌也熟,办假证的时候常来。学生甚至比社会上的人还需要假证,尤其找工作时,成群结队地办假成绩单、荣誉证书,胆大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要,专科要本科的证,本科的要硕士,硕士的要博士。当然也有倒过来,为了逛公园景点半票,一把年纪的老博士也搞个本科的学生证。 03 扩展读者的空间体验 舞台是三维的。如果作者想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和角色共享舞台,就应该让他们感觉到舞台的每个维度。作者必须要设定场景,让读者有体积、空间和维度的感觉,并能够产生感官的体验。 在《红岩》的开头,作者罗广斌与杨益言由宏观到微观,再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将读者带到了解放前的重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 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美国原子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描述场景时,你同样可以从远景移动到场景中来,创造出叙事的动感。 04 烘托氛围 经验丰富的作家不仅要搭建结构细致的空间,还要能够营造氛围,使读者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在余华的《活着》中有一个情节,主人公福贵在十三岁的儿子有庆意外去世后担心妻子接受不了,便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妻子真相,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带妻子来到儿子坟前。 家珍一直扑到天黑,我怕夜露伤着她,硬把她背到身后。家珍让我再背她到村口看看,到了村口,我的衣领都湿透了,家珍哭着说: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了盐。 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让读者感受到福贵的悲痛。 在故事叙述中,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是核心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明智的作者不仅关注故事的发生发展,还强调读者对故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