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高薪人士都和我提起一个基本事实: 身体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有天花板的。一个人再厉害,依靠双手劳动所能产生的价值都有极限。 比如装配技术再娴熟,也很难1分钟打包20个产品; 数字计算能力再牛逼,也不可能一个人审计完全年的财务报表; 基础代码写得再溜,也不会一个人顶一个产品团队; 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高重复性,低创造性。它们产生的价值,和时间呈正相关增长。时间越久,工作的完成度越高,产生的价值越大。 而以时间为价值计量单位的工作,未来都会被技术所取代。身体劳动力的极限将会被机器打破。 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已经研发出财务机器人,能够7x24 小时不间断地完成基础的财务工作; 京东早在去年就推出"解决型机器人客服",开始逐渐替代人工客服; 亚马逊早已经实现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偌大的仓库不见一名工人...... 这些例子看上去和我们八杆子打不着,但已足够引起警醒。变革真正到来时,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而是以狂风骤雨般的姿态一夜之间席卷而来。 落实到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启示是,未来高薪的工作绝不以时间为价值计量单位。 真正高薪的工作,以"倍数"为计量单位。 这是什么意思呢?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创造的价值,要具备能够成倍放大的特征,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规模化增长。而具备这种"倍数化"能力的员工,才有资格获得极高的薪水报酬。 这和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概念很像。 比如开设一家工厂的成本包括场地租金,生产流水线架设,生产原材料,工人工资等。其中场地租金,生产流水线架设都属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1件产品和生产100件产品都是花这么多钱)。生产原材料和工人工资属于变动成本(跟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假设生产流水线开动一天的固定成本是200万元,一天生产1000件产品,需要10个工人。其中一件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是500元,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是200元。 那么生产一天的总成本是: 2000000+500*1000+200*10=2502000(元). 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就是: 2502000/1000=2502(元). 现在还是同样的生产线,但一天需要生产2000件产品,工人也相应要增加到20人。 这时生产一天的总成本就变成: 2000000+500*2000+200*20=3004000(元). 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也相应变成: 3004000/2000=1502(元). 生产1000件产品的单位成本是2502元,而生产2000件产品的单位成本是1502元。这里的关键在于,改变的变动成本对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下图中黄色虚线框)。而巨大且不变的固定成本,摊薄了整个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子不变,分母大幅度增加,除下来的成本当然就是减少了(下图中蓝色的虚线框)。 这就叫规模经济:规模增长越多,单位成本越低。 现在投入200万的固定成本,生产1000件产品和生产2000件产品,后者单位生产成本还更低。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当然是尽可能多接订单,扩大生产规模了!生产1000件不够,还要生产4000件,5000件......让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这样利润才会不断上升。 这个道理放在职场里同样适用。 高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就是企业生产的"变动成本"。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极限的。当生产规模扩大,员工人数也要相应增加,单位成本并没有降低,有时反而还会升高(如果招到不靠谱的员工)。这时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当然希望用技术来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降低成本了。 而拥有倍数化能力的员工,就像生产流水线这种"固定成本"。他产生的价值能够不断复制到多个项目和领域中,从而给企业带来成百上千倍的价值回报。即使他拿着极高的薪水报酬,最后在计算收益时,反而还降低了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 这就是倍数化的魔力,也是个人效能规模化的范例。 这样的现实例子有没有呢?数不胜数。 比如像麦肯锡,波士顿这类顶级的战略咨询公司。咨询顾问们拿着丰厚的薪水,卖着七位数的战略报告。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Methodology(分析方法论)。 咨询公司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某一行业的研究体系或分析框架,然后将该框架复制到行业内的众多客户中去。大方向上依葫芦画瓢,小方向上根据具体项目适当调整。虽然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巨大,但后期依靠规模化的优势,能够轻松实现数倍的价值回报。 而主导开发出这套方法的人,即使拿着百万千万的年薪,放在更大的收益面前,公司也根本不亏。 所以这是倍数化能力的第一个特征:价值的可复制化。 即,这份工作创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手头的任务或自己的部门里,而是能够扩大到全公司,甚至全行业。它能够不断复制,反复使用。 我们在寻求职业发展突破时,一定要去追求那些拥有"价值可复制化"特征的工作。 比如培养和带领团队。当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掌握了你的经验与方法时(理想状态下),你带领5个人就能为公司创造起码5倍的价值。最后在计算收益时,他们创造的价值都有你的份。 再比如开发出一套在线办公系统。它能够实现全公司员工的文件共享,项目跟踪管理及人员同步协作。这套系统如果复制运用到全国各地的分公司里,提升的效率绝对是惊人的。 总之,价值的可复制化围绕着"一套方法,一套体系,一套理论,一套工具"。这样的工作,才具备高回报价值。 倍数化工作的第二个特征,是具备创意思维。 它不以时间为价值衡量单位,而是以最终成果为导向。 比如广告、设计、艺术这类工作,它们的核心价值是脑力创意。创意的好坏绝不以消耗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很可能一大群人在会议室里憋五六个小时,也不比一个聪明人花一分钟想出来的创意好。而一个好创意,可以给企业带来成百上千倍的价值。 可口可乐为了鼓励人们不要将喝完的可乐瓶随手丢掉,在越南发起过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可口可乐设计了16套不同功能的"瓶盖",只要把这些瓶盖拧在旧的可乐瓶上,就可以把瓶子变成笔刷,泡泡机,喷水枪,酱油瓶等多种实用工具。 这个创意不仅有效回收了旧可乐瓶,还带起一波新可乐的销售。人们为了搜集这些工具,跑去购买更多的可乐。这些瓶盖的生产成本非常低,可这个创意却带来了极高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能够复制到可口可乐全球的其他国家和市场里。 好创意的最大特点,是它没有专业门槛的限制。它不需要考证书,也不需要做培训。任何人,只要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经历,并且善于捕捉细节、勤于思考,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创意方法。 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具备创意思维的人,就具备了倍数化能力的基础。这一定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倍数化能力呢?Boy 最后分享3个小建议: 1. 练习抽象总结的能力 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的方法与模型,然后运用在其他事物里。这种自下而上的总结能力,是最容易倍数化的价值。 培养这种能力要从日常生活中下手。学会找到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用道理与方法来做归纳总结。 比如看悬疑电影,做主题演讲,接受新闻采访,这三件事的共性在于:都是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内进行观点和内容输出。 既然是内容输出,那么讲故事的能力就是关键。如果你看过罗伯特麦基(好莱坞著名编剧)的《故事》,就会明白好故事引人入胜的通用规则与原理。而这套方法,几乎能够复制使用在所有内容输出的场合。 2. 具备成本意识 千万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倍数增长"上,以为只要能够翻倍都是好的。倍数化能力的本质,是通过价值的倍数化从而在整体上降低成本。如果价值翻倍了,成本反而翻倍地更厉害,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倍数化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成本意识。当找到能让你的价值成倍发挥作用的场合时,思考在这些场合下是否还会大幅提高其他的投入成本。 比如你为公司开发了一套在线报销系统。本以为这个系统可以复制使用到几十家分公司里,大幅提高财务报销的效率。可最后实施起来却发现,想要流畅运行这套系统,全国分公司的电脑都需要花钱做硬件升级。虽然价值倍数化了,但投入成本同样也在倍数化,这就得不偿失了。 好的倍数化能力,一定是将价值进行低成本的复制。 3. 锻炼杠杆思维 所谓杠杆思维,就是用极小的成本去撬动极大的资源,从而做到收益最大化。 这种思维在金融领域非常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30%的首付去撬动100%的房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倍数化"。 放在职业成长里,可以借鉴的心得是:先做好某一件事,然后以这件事为基点去撬动更多可能的事情发生。 比如先服务好一小群种子用户,然后借助他们的力量去扩散影响到更大众的群体;再比如找到关键决策人,然后通过他去影响其他相关决策者等等。 "撬动杠杆"的诀窍在于,找到推动事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事情就无法继续推进下去。在思考过程中可以不停反问自己: 有和没有这个因素,会对事件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吗? 如果将这个因素的效率提升2倍,会让整个事件提升多少倍效益? 如果攻克了这个关键点,接下来会产生怎样的连锁效应? 想清楚了这些,才能集中火力。这就是杠杆思维的核心:找到支点。这为后面的以小搏大,实现价值倍数化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