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慢慢走欣赏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当今社会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及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本文就围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去中学化"的教学实践,以"学为中心",上出文言文课的"厚实、丰实",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学为中心;去中学化
  一、传统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学化"的探究
  1、中学化教学特点不符合新课改理念。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只有四篇,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这几篇文言文语言凝炼, 篇幅精悍, 文质兼美。它们贴近儿童生活,有的充满童趣,如《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有的底蕴丰韵,如《伯牙绝弦》《学弈》。中学化的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始终是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通常会逐字逐句嚼烂了喂给学生,把整片故事完全的,透彻的为孩子们分析了一遍。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总是免不了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而感受不到文章中的童趣,触摸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童心,激发不起孩子们的内心共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这种教法使得文言文给学生的永远只是关于字、词和句的繁琐知识,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人为地拉大了文言文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新课改的宗旨是"尊重学生主体、张扬学生个性"。因此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独立思考。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提出了"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观点,深刻地表明了,中学化的思想教育理念已经不再满足于现代化教育的宗旨,所以小学语文中文言文教学需要去除"中学化"教学模式。
  2、中学化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层面探究。学生与教师之间年龄和学识的差异,导致两者对于相同事物的看法有巨大的差异。例如《学弈》,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分析"一人"不认真学弈的错误做法,导致其学弈不精。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所感兴趣的是弈秋为什么叫弈秋?他的棋艺如何?因此,一篇文章,教师注重的是实际的结果,学生感兴趣的是弈秋这个人。因此在教师逐句的讲解过程中,会将重点放在自己的理解角度上,而忽略学生的感受。有些小学课堂会给教师适当的安排听课任务,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听课成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会为了在公开课上过度展示自己的专业素质,而大量引经据典对一篇文言文进行讲解,这样的课堂会让听课老师赞不绝口,却忽略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教师侃侃而谈一节课,学生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收益。"中学化"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通常还会出现"教师领读"情况,对于文言文,语文教师在领读之前,会叫学生们用"/"划节奏,学生们只能依样画葫芦,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小学语文教学"去中学化"教学实践
  1、多样式诵读教学。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同于中学文言文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能以中学的教学模式来对待小学生,应该呵护孩子们对于文言文的新鲜感。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最吸引他们的往往是文言文那别具韵味的朗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教师应重视文言文的诵读,作为重点教学手法。
  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可用课件出示《杨氏之子》的主题图,并播放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生仿佛沉静在美妙的音乐欣赏中,从而营造了一个学习古文的良好氛围。然后教师出示没有标点的文章内容,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谁能读出句读?此时,学生兴致高涨,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引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此外,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再到读得韵味十足。
  2、情景式教学。在学生朗读完成之后,我会让学生自主的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的理解文章主旨,然后组织他们进行一场角色演绎。例如:教《杨氏之子》,教师可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呢?""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来人姓梅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如果姓陈呢?""未闻陈酒是夫子家酿。"真是妙也!再比如:教《伯牙绝弦》,为了理解"伯牙所弹,钟子期必得之",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运用"伯牙志在 ,钟子期曰:‘ 哉, 兮若(似、犹) 。"句式,想象伯牙还会弹什么?钟子期又会想到什么?学生在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音乐声中想象,交流,吟诵,对"善鼓"、"善听"有了更为真切,更为形象的理解,从而体会到伯牙丰富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下文绝弦做铺垫。这样完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快的带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记住文言文当中生僻汉字的意义。
  3、比较鉴赏式教学。对于一些文言文中出现的比较有语言特色的句子,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采用固有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的解释给学生听,这样反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文言文负重的感受。
  在课堂上,教师若采用或者设计一些与原文句意相仿,但句式不同的句子来给同学们鉴赏,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差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抓一个语气词"也"字,通过比教朗读,直达文本内核。如:
  A.孔子不能决也。
  B.孔子不能决。
  学生对于孔子才学有所了解,所以当对比句子出现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当教师进一步追问:"也"字删去,语气有什么不一样?进而激发学生踊跃发言,从而更深刻理解治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道理。
  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教师可比较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读出"善"字背后隐含的情感。如: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教师还可让学生辨别"志"与"念"的近义关系,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面前,言意兼得,使文与言的和谐统一,课文的难点也在这个字的引领下,一一突破,伯牙绝弦的原由也迎刃而解。
  4、古文新意式教学。中学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注解释义,讨论交流,弄懂文意之后,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小学教学如果也是这样,文言文教学就会陷入"文言文翻译教学"的误区。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文言文失去兴趣。所以,为了巩固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辩论、扩写、改写、表演等。如学习《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后,可开展故事会;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扩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上台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文言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文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意"的教学效果。
  5、课外延伸式教学。课外阅读是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外延伸文言文篇目,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接受心灵的熏陶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拓展和延伸作为文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拓展延伸。 如,教师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学生在教材中接触过,比较熟悉,阅读起来障碍少,若与与教材中的课文对比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语言凝炼, 篇幅精悍, 文质兼美的特点。
  三、结语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飞速,国家开始重点强调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学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重点,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小学是学生成长与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素质教育,是促进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基础。"中学化"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禁锢了儿童们的思维模式,不利于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也不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所以,小学文言文教学需慢慢走,引领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之路上的烂漫山花。
  参考文献
  [1] 张兵. 人本主义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王宇侠.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亚太教育,2016,02:224.
  [3] 熊铭. 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强化实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15,28:167-168.
网站目录投稿: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