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三国到水浒分餐改成会食的历史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溯源君复产复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
  那么,你还记得起上次跟朋友们聚餐是什么时候吗?
  疫情当前,出门透气尚需小心防护,更不用说推杯换盏的外出聚餐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到目前各地陆续恢复饭店堂食的消息。一桌一人,相隔一米,独自吃饭的场景,不禁让我想起日本演员松重丰大叔已经连载了八季的神剧——《孤独的美食家》。是不是顿时有了一种职场剧里接待外企考察团时分餐的感觉?
  《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其实把指针往回拨一拨,分餐这个事,还得从中国说起。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平日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将军们,坐着小席席,面前摆着小案案,"排排坐吃果果"的情景,现在看起来是不是还挺国际范儿?
  1994年播出的电视剧《三国演义》
  排排坐,吃果果
  分餐制在我国历史上至少曾持续过3000年。
  因为分餐,战国时期我国山东地区的"社交名男"孟尝君田文还差点儿受委屈。《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载——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说的是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侠士以为自己的饭一定与田文两样,要不然怎么会故意挡住光线而不让人看清楚。这侠士一时怒火中烧,对一向与门客同衣同食的田文起了质疑,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谢罪。
  读完这个故事,觉得十分钢铁硬核之余,总让人有种"都是分餐惹的祸"的感觉。但其实说起分餐,也有小清新的爱情故事。
  《后汉书·逸民传》有载"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东汉隐士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也是成语"举案齐眉"的来历。
  谁教会中国人坐在凳子上吃饭?
  进食方式的改变,其实是源于进食工具的改变,即由低矮案席,向高桌大椅的转变。而个中缘由,则是由于我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魏晋时期,以及西晋灭亡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堪称国人集体"放飞"的时间段。
  前有喝酒喝到村口裸奔、嗑药(五石散)磕到仰天长啸的各类名士,而后随着连年战乱,以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于指导人们生活方式的传统礼仪制度而言是极大的冲击。席地而坐不敌更加舒适的垂足而坐,"席不正不坐"的要求也随着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的出现而失去了生存空间。
  到了唐代,万国来朝、共融共生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改造着人们的观念和进食方式。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韩熙载夜宴图》《宫乐图》等传世画作就是这种现象的力证之一。
  顾闳中作《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佚名《宫乐图》
  900年前,酒桌上就有"主陪"了
  分餐制,经过了近百年的演变后,到了北宋时期,渐渐被我们目前常见的会食制所代替。
  《东京梦华录》就曾记录过一个颇具过渡意义的职业——白席人。
  作为会食制的产物,白席人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主陪(东道)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在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中,不知记述了多少好汉共坐一桌"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场景。而剧中一百单八好汉聚义梁山泊忠义堂,庆祝胜利,开怀畅饮的场景更几乎是全书的最高潮。正所谓"一声哥哥一碗酒,大家都是好朋友"。
  而到了明清时期,围坐而食的会食制经过近千年的传承,已经覆盖了贵族和民间的全生活场景,根深蒂固了。
  疫情当前,不得不承认伴随我们近千年的会食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陌生的进食环境时,对于卫生因素的考量从未被推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不过私以为,吃饭最重要的无非菜色和氛围。只要能够满足吃货同胞们的"口腹之欲",又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放松畅聊的环境,用一双筷子还是两双筷子,是不是一定要略微拥挤地围坐在一桌,我想并不会耽误大家寻找聚餐的真谛,大家说呢?
  溯源小调查
   撰文 | 红豆司康
  编辑 | 李睿宸
  推荐 阅 读
  光明日报记者部融媒体工作室
网站目录投稿: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