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提防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泡沫


  笔者在参与区域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回答问题的快捷度、准确度令人咋舌,有些语言精妙恰切、流利得体。正当我为该学校学生的素养赞叹不已的时候,偶然发现不少学生的书桌旁都放着一本"教材全解",顿时心领神会了,原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假阅读的"泡沫现象"。
  其实,有这种现象的又何止这一所学校,在如今教辅资料漫天飞的时代,又有几个学生书包里没有几本教辅?在阅读的时候直接查看教辅,走了捷径,一下子就把书看"懂"了。在面对老师课堂提问的时候,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悠闲,看似高效,实为"表演",其危害甚多。
  其一,无法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这样的阅读只是在向课本和教辅寻找答案和对照解释,没有自我的理解和感悟。这只是一种囫囵吞枣似的浅阅读,浅尝辄止,没有深度。
  其二,容易造成"假知",给教师以误导。课堂教学本是一种寻幽探微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种教科书+教辅的阅读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看看教辅、查查答案就可以直接获得知识,而把本应遇到的疑难、本需跨越的障碍都隐藏起来了。这样不仅会使阅读表层化,也会使思考难以找到着力点。教学中有价值的思考一定是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表层化阅读使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带有很大的"水分"。
  面对课堂上的这种虚假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危机感。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职,要敢于打破这种泡沫,还语文课应有的"原生态"。
  上课之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清场活动。除必要的工具书外,课桌上不能有任何教辅资料。要把学生的拐棍拿走,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
  改变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提高问题的"含金量"。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爱提的问题总是那几个——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出了人物的哪些高尚品质?本文的结构和顺序是什么 ……其实,不少学生早就摸清了教师的路数,提前把答案写在了课本上,就等老师提问,自己好精彩表现。对此,课堂应少一些这样的机械提问,多一些交流,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多谈一下自己独到的发现和感悟,这些远比连珠炮似的提问有意义多了。
  此外,还要防止死读。所谓死读就是学生在读书时不动脑筋,不作思考,不加消化,这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僵死的阅读方式。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书声琅琅,学生貌似读得很好,热热闹闹,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多大很高,这正是由死读造成的。英国历史学家黑尔普斯曾说:"读书往往是回避思考的一种手段。"这种阅读只能培养思维的懒汉,我们要防止这种以读代思的行为。教师少提问,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以加深理解和感知,提高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亟需重视的问题。
  学生有效的语文课堂阅读,离不开教师精当的阅读指导。其一,导"法"。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知道从哪儿着力,抓住思维的方法,并且思之有理,思之有序,举一反三。其二,导"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他们有路可思,循路识其真,循序识其明。其三,导"疑"。学贵于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到善疑善问,这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其四,导"思"。语文课还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能力,是学习其他任何一门知识的基础。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提高使命感、责任感,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切不可出现泡沫现象。
网站目录投稿: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