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李胜民+张国栋+李佑强+陈星宇 摘要: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企业为了不断地发展,就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要,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期达到企业与其员工的双赢。激励,顾名思义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企业家艾柯卡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要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员工需要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员工;需要;工作积极性 一、了解员工的需要,增加激励针对性 员工是带着自己的需要走进企业的,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管理者,设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是做好激励的前提条件。如何了解和分析员工的需要呢? (一)把握需要的类型 心理学家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出了不同的需要。大家熟知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5个层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了有名的成熟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情谊需要和权益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应运用这些理论去掌握、分析职工的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认识主导的需要 不同的员工,其需要是不同的。如年轻员工比较重视拥有自主权及创新的工作环境;中年员工比较重视工作与私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老年员工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及分享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员工的主导需要。这样,激励才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抓住员工的主导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就像雪中送炭,使员工从心底里感到满意。 (三)区分不同的需要 人的需要虽有一般规律可循,但其终与人的个性相联,特别是在这个日益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企业员工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如:可在企业内部定期发放"需要表格",让企业员工填写,定期了解本企业员工的需要。也可以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来了解员工的不同需要。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本企业内搞一次全面的需要调查,把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分类,首先划分出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对于合理的需要又分为马上能解决的需要和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需要。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需要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道理,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能解决的需要划分出靠组织解决的和组织帮助员工自力更生解决的两种。同时,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进行教育引导,使之逐步向合理化的需要转化。 (四)正确引导职工的需要 诚然,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良莠不齐的。因此,有必要对员工的需要进行正确引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可以把引导员工树立正确需要的工作概括为:个人的需要要符合企业发展的目标;个人的需要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人的需要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可能;个人的需要要考虑到自己个人的能力。但企业对员工需要的引导是建立在尊重员工的需要,关注员工的需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员工需要基础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对员工需要的引导被员工理解和接受。如:石油勘探公司外雇劳务工较多,是基层生产的重要力量。为了引导员工的正确需要,应规定凡参加局级技术比武取得名次的劳务工,可转为市场化员工,取得名次的市场化员工可转为合同化员工,让劳务工看到了努力工作的希望,使劳务工由原来的"再怎么努力工作,也还是个劳务工,还不如挣上几年钱就辞职改行"的需要,转变为"努力工作、苦练技能,争取由劳务工转市场化,再转合同化员工"的需要。 二、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丰富激励的内容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激励无非就是加薪、提职,显然这是对员工需要的片面了解、对激励的表面理解所致。其实激励的方式很多。 (一)物质激励 薪资等物质因素虽然不是员工的唯一,但却是员工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运用好物质激励首先是要有合理的薪酬设计。薪酬设计的要点,在于"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进行薪酬设计。对股份制企业应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是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重要激励方式。要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如果工作环境适宜,员工们感到舒适,就会有更佳的工作表现。 (二)升降激励 升降激励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升降得当。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惟能是用,德才兼备。选对一人,就会鼓舞一片;罚对一个,就会教育一片,这才能起到激勵作用。反之,选错一人,就会冷落一片;罚错一人,就会寒心一片,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舆论激励 主要方式是通过文件通报、报刊、会议以及墙报、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形成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四)民主激励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广大下属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那么这个单位的生产、工作、员工情绪、内部团结都能处于最佳状态。广大员工参加民主管理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领导者应当为广大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方便,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的权力,焕发出更大的当家作主的热情,使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总之,企业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员工是有需要的,要正视这种需要,并关注员工需要,了解员工需要,从员工需要出发,尽量满足或引导员工需要,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