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爱与自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分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11岁女孩负气出走4天,爷爷痛哭寻孙女。"从视频的内容来看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女孩的床上都是吃的和玩的,地上扔的都是垃圾,父亲说了她两句,让她打扫。她生气了,于是拿了袋子装了衣服就离家出走了。 究竟父亲说了孩子什么,因为没有更多的详情,无从得知。今天借用这个视频我们想去探讨关于"自由和规则"。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认为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不要管得太多,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的家长又认为应该立下规矩让孩子去遵守,事事都管,告诉孩子你应该做或者那样做。 孩子他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少规则,或是在规则中缺少了自由,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行不通的。我们更倾向于在家庭教育中把"自由和规则 "同时给到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有爱和规矩的充分融合。 为什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平衡自由和规则呢?平衡的自由和规则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首先,父母要明白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自由"不是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存在于孩子的内在,"自由"是因为孩子内在的动机被激发而去做出的选择。那么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自由"是什么呢?我们能给孩子的是当他在面临一个事件或者情形的时候,我们允许他有一个空间和机会去自己体验、练习和选择。 比如说:我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孩子突然爱上了扔东西——吃饭的时候,扔碗,扔勺,扔筷子;洗漱的时候,扔毛巾,扔玩具,扔浴液; 游戏的时候,扔玩具,扔彩笔,扔各种瓶瓶罐罐……总之,拿到什么就扔什么。就算刚刚还答应不扔,过一会还是会故伎重演。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扔东西的事情头疼过。 孩子为什么喜欢扔东西?其实他是在体验不同的东西扔在地上会怎样,比如有不同的声音,还有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扔又会怎么样。0—3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候,通过扔东西,大脑在建构自己的神经元系统,形成神经网络。 同时,手指也在练习各种抓握的能力。比如,孩子刚开始使用筷子,夹不住菜,也协调不好筷子,但是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总有一天,他可以很轻松地使用筷子。 当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之后,我们是不是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份理解呢?在这个时候,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我想你一定不会禁止孩子扔东西,但是就这样放任不管吗?我们要做的是换一种方式应对,就是可以既保护他的探索行为,又让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在家里把一个角落收拾起来,专门给他扔东西。 给予"自由"的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保护 我们再来看视频中的女孩,她已经11岁了,她床上都是吃的和玩的,地上扔的都是垃圾,和0—3岁的孩子扔东西是完全不同的状况了。显然,在女孩的家庭没有建立起这些规则,比如:"床是睡觉的,不能把吃的和玩的带到床上去。","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要收拾干净。" 很多时候,当我们给孩子的自由过了头的时候,孩子会变得任性、肆意妄为、不考虑他人感受、不愿意遵守规则,很难融入到团体中。 曾经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有一天有一位家长来参观教室,她来到一个小男孩的身边问:"你在这里是不是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小男孩回答:"哦,不,我们不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我们很乐意去做那些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情。" 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保护和限制,让孩子在我们提供的几个选项里面进行选择。当我们提供选择给孩子的时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具有不同的技能,我们要去看孩子目前的技能在哪一个阶段,我们要有弹性地来为孩子进行规则的设计和调整。 比如:3—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早上提供给孩子两至三套的衣服,让他选择要穿哪一套。但是我们不会打开衣柜说,你想穿什么自己选吧?如果今天天气很冷,然后孩子选择了一件T恤,我们一定会说:"不行,天太冷了,你要穿一件外套。"假如孩子不愿意,我们就只能强行给他穿上了。所以,我们首先是选好了几套衣服,让孩子从这里去选择。 比如:对于一个已经上小学的、知道如何穿马路的孩子,他也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果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比较近,我们会让孩子选择是自己走路上学,还是坐公交车。但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们就不会让他这么做。 比如:我们会提供一把锋利的刀给四岁以上的孩子,让他选择是切黄瓜还是切苹果,因为四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能。但三岁以下的孩子我们是不会让他选择一把锋利的刀的,我们会先让他用餐刀切面包、切香蕉。 给孩子"自由"是为了鼓励孩子认知四周的事物、认知自身的能力、培养对事物的观察、也锻炼各方面的技能。 自由是每个生命具有的特质,孩子必须借助自由的环境表现他内在天赋的本能,以便建构自我和形成自我。但自由绝对不是无序杂乱的,它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规则对于自由不是限制而是保护。 孩子在规则中去选择,他会做出一个选择,放弃别的选择,他选了这个并不代表其它的选择就是不好的,孩子只是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并且经验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选择没有对错, 不同的选择只是带来不同结果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总是想要其他人来帮他做一个选择,某种意义上说在他童年的时候,很少有选择的经验,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已经决定好的,他只能接受。 在他的童年经验里,如果他不接受父母为他做的选择,可能就是会招来指责,甚至打骂。因此,在内在他会非常恐惧自己做错选择,其实选择是没有对错的,不同的选择只是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已。 在孩子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提供给他做选择的机会,让他去不断地练习。如果我们不懂得家庭教育中"自由和规则"的平衡,孩子越大我们就会感觉他越不听话,和我们顶嘴,不按我们说的去做。 如果我们没有在家庭中去运用"自由和规则",往往父母就会用愤怒、生气,或者讨好、交换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想要讨好孩子的父母,和生气的父母都是在意图控制孩子。生气的人是公然地追求外在力量,而企图讨好则是暗地里追求它,只是操纵的方式不同。 如果父母是控制者,孩子就会成为服从者或者叛逆者。视频中的女孩显然是"叛逆者",当父母常常愤怒,孩子就会专注于如何避免父母的愤怒。 一个讨好父母的孩子会不断想要看别人的感受如何,这样他才知道如何跟他们相处。他不认为别人的请求和交流是真的,他努力去猜想他们真正在说和要求的是什么。 如果别人不开心,他会努力让那个人开心起来,这样他才更安全。如果别人感到不愉快,他就会害怕,他必须小心他是如何说话和行为以避免被他人指责、羞辱、或者拒绝,他时时刻刻都对别人保持着警戒。 一个对父母叛逆的孩子总是在反抗、拒绝、说"不",因为这样他才可以保护自己,其实他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是非常痛苦的,对任何人都无法信任。虽然讨好和叛逆表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但本质的核心是一样,他们都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一个需要去讨好的孩子会学习让自己不拥有任何意见,他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他必须首先听到别人的意见以避免触怒他人。 天赋不需要寻找,它一直都在 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了"自由和规则"的父母会自然地和孩子创造出和谐、合作、分享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意志力的发展是他生命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意志力? 就是制定"规则"提供"自由的选择",提供足够的经验,让孩子感觉他的决定是否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 比如:放学后是做完作业再玩耍,还是先玩耍一小时再做作业。孩子要从这两个"规则"中选择一个并且用自己的意志力去遵守,父母要督促孩子遵守规则,而不是定好规则就不管了。 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总是觉得自己现在在做的工作不好,想换工作,但是当他换了一个工作做一段时间,又失去了热情,又不喜欢了。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天赋,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属于我天赋的那件事情,我就能够永远地保有热情,持续地做下去了。 事实上,天赋不需要寻找,它一直都在。真正的问题是,他们迷失了,他们没有意志力去专注在自己所做的工作,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面。 我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能自己自觉整理书包,每天都在学校自觉完成回家作业,回到家就可以玩耍,学习钢琴和书法。孩子班里的家长问我是怎么办到的,我回答:"我什么都没做。" 事实上很简单,我给了他选择和规则,做完回家作业就可以玩,我从来不给他布置课外作业,只要他做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是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了。 有一次班主任特别感动,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我,自习课时间,其它同学在打闹,而他完全不受影响,很认真地在写作业。 意志力要能够真正产生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这个孩子六岁、七岁了,他就有意志力了。 而是他在不断练习的过程当中,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能力,意志力是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是为自己作出选择的能力。 作者| 张颖 来自张德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