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看《催眠大师》,这个片子跟心理咨询无关吧,好像不可以这么做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跟侦查破案似的。徐峥这个治疗师似乎只用了一个技术,就是不断地用面质、面质、面质,我不相信你说的话,你在说谎。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咨询师是相信来访者所说的话的,相信她说的是她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而不是现实。如说,莫文蔚说遇到了鬼,"那你给我讲讲,嗯是什么感受,你感觉跟什么有关,为何现在会说这个,说完了之后,感觉有变化吗?"这里不讲精神分裂或者迫害妄想之类的类型的,大部分正常人的内在世界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幻想程度的,所以需要自由联想,将这个幻想讲出来、投射出来,然后,看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情绪和压抑的东西… 莫文蔚这个角色所讲的,我遇到了什么,我的感受如何如何…情绪被理解,想象可以完整讲出,会怎样,该干嘛就可以干嘛了。 这个片子不如这样设计:莫文蔚是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看似神经兮兮,但似乎确实有什么超现实的感应,她却成了咨询师的克星。为何这样说?因为咨询师也有没修通的部分,而这个莫文蔚呢,她就有这本事,来了说是治自己的病,但因为安全感不够,感觉咨询师hold不住她,于是,不断挑战咨询师的脆弱之处。 她偏偏敏感,能直觉地洞察--哪里是咨询师的脆弱之处,比如她见了沈医生,她看她,哼,小儿科吧,于是直指核心:我不是病人,你的病还没好呢,每个小孩会去找寻她的父母,一旦找到,便不会松手。沈医生立马感觉脊背发凉,说谁呢?因为她确实有过这样一个小孩,被她引产的小孩子。 当徐峥问沈医生,你是不是太敏感了啊?莫文蔚本身是孤儿啊,她说她自己好不好?!沈医生接不下来这个个案了,不管是不是莫说的是自己,沈是感觉自己被击中了。沈医生转介给徐峥,沈医生应该去做个人体验,显然,这部分情感,抛弃引产孩子这部分情节,里面有一些压抑的情绪在其中没处理。 转介徐峥之后,虽然徐峥是个老练的咨询师,战绩显赫,但也有致命伤没有修通,于是,莫文蔚来修理他。 写到这里,编不下去了,其实这个电影可以看成一个隐喻…受伤疗愈者,治疗师是受伤疗愈者,而且不是曾经受伤现在康复了的那种类型,是现在仍然有伤口,容易受伤的治疗者。沈医生是,徐峥也是。 荣格学派的说法,受伤疗愈者的反移情工作模型。 但这里争议很大,你治疗师有伤可以,但得治啊!没治好就出来当治疗者、当咨询师,害人不?不专业了不是?所以,你咨询师要去做个人体验、去修通自己的自恋、治愈自己的伤…结果来访者来了,你还搞什么反移情,感觉到种种不适,然后跟来访者的伤口纠缠挂钩,这算什么呢?谁治谁呢?这是一派说法。 另外一派,就是咨询师的自恋、或者所谓伤口、或者局限,其实就是有的,就算他做了多少自我分析和个人体验,就算他不断成长,这一部分就是存在,而且因缘际会,你就是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来戳你这部分,你以为你水光溜滑的,已经痊愈了,已经治好了,已经分析5年了,已经成长了,但就是有这部分生命的原始状态意识或者边缘状态,你就是被来访者再次推到了这个地方——荒蛮陌生恐慌的地域… 如果在荣格学派里,恰恰成了可以利用和转化的资源。这里我猜想,荣格理论距今也近百年了吧,那时,对情绪,对人类之面临伤痛,其实有更多荒蛮之地,不明白、不清晰。虽然已经有了弗洛伊德、有了精神分析,理想境界以为治疗师可以到达彻底被分析的境界,不可能的,分析师本身的情结(每个人都有情结)也不会因为受训而被"摘除",这个是当时的认识。 荣格认为这个未转化的部分是有用的,可以让来访者来挂钩和"利用",因为分析师跟来访者有类似的问题。 荣格看来,这是共情的基础,你我都在这个困境中… 治疗师跟一般人的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被来访者激活的伤口,是有觉察的,他既不隔离,也不投射给来访者,什么意思:如果咨询师开始跟来访者讲理论、开始诠释的多了,那就是隔离, 或者治疗师跟来访者高度认同,沉溺在这个情绪中,这个都是非疗愈性的动作… 荣格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丽蓉认为,这个成分,反移情的成分还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者,谁来疗愈谁?来访者付费,咨询师借机疗愈,这个是有可能的,但也许不用我操这个心,一切都是因缘际会,来访者是聪明的,正如莫文蔚遇到徐峥,必有一场好戏——双双愈合,否则可像对待沈医生那样甩手走人嘛! 不好意思,我谈得已经不是电影的本意了,而是自由联想下的《催眠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