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尊重学生个性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发点


  教育部近日正式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10月30日人民网)
  作为一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动脑动手,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形式,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已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从而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并未将其落到实处。
  近日,教育部近日正式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重新确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位,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要将这件好事办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成综合知识普及课。综合实践课的本质是实践与活动,因此,这门课就不能不仅仅止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
  其次,不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理解成每个学生、每项内容都是必须的,或者说试图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千面神手"。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实践课程,每一种活动都涉及多门学科。《指导纲要》附件中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其中包括考察研究神奇的影子、学做简单的家常餐、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3D设计与打印技术的初步应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等等。如果所有这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全部掌握,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天性潜质、兴趣爱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应把学生的个性潜质、兴趣爱好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除像安全防护一类的通识实践活动外,每位学生只要在某几个方面甚至某一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就算达到了目的。
  再次,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要坚决摒弃考试这种简单、片面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考察,通过活动的成效、成果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作出科学评判。
  最后,要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连续性和深度性。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不能各唱各曲,各吹各调,一定要保持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比如若有学生在小学对"考察研究神奇的影子"感兴趣,那么到了初中、高中就仍可给他提供研究的平台和条件。只有这种持续性的研究,才会让孩子形成真正的爱好,培养起真正的特长,才有可能促使孩子在这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从而促使其在这一领域有长足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落地,就要以尊重学生个性潜质、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为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实践活动教育。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尽情地绽放,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终极目的,还教育的本来要义。
网站目录投稿:如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