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一直都是与"衣食住行"最息息相关、最基础的产业之一。人们平时难以接触的纺织机械,则是这个庞大产业中最具技术含量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纬纺机(000666.SZ)是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约达60%的龙头企业。作为国企,它曾经承载着中国现代纺织行业自给自足、由弱到强的历史责任。 经过了数十年高速的发展,纺织行业风云变化。历经充分竞争之后,包括服装、纺织、原材料在内的整条产业链,都陷入了增长放缓乃至衰退之中,在恒天集团的带领下,经纬纺机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2008年起,集团层面推动向金融与商用汽车领域发展,经纬纺机也在2010年抓住机遇,成功获得了中融国际信托的部分股权,开启了借力金融力量,助力实业发展之路。 一段时间以来,不论是民企还是国企,跨界金融的都很多,但经纬纺机董事长叶茂新告诉《英才》记者,经纬纺机历来将纺机业务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主业,而在新的发展时期,产融结合的模式则有助于纺机业务的做优做强。 产融结合的新模式,让企业获得跨界利润的同时,也让原有纺机业务的发展有了金融"活水"支持。"纺机虽小,但纺织是个大行业。"叶茂新说,相比迅速把规模做大,经纬纺机更看重做强、做实、打造引领能力。 重组竞争合力 6月底,国资委正式下发文件,经纬纺机的实际控制人中国恒天集团整体并入国机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南北车合并为中车,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整合打造水泥行业龙头,可以看出央企整合重组,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形成合力,提升竞争力。 叶茂新告诉《英才》记者,实际上在实施重组之前,经纬纺机就已经和国机集团下辖的CMEC(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苏美达等企业保持着非常充分的合作。 CMEC在全球卖各类机械设备已经很长时间,其中出售的纺机中,就有经纬纺机的部分产品。国机集团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了200多个网点,在"一带一路"的市场上,也有着很强势的市场地位,大量工厂建设工程,需要配套包括纺织机械在内的各类装备,这成为了两家企业整合的业务基础。 "央企的经营格局与范围越来越清楚,作为纺织机械企业而言,央企里面我们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合并之后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叶茂新说。 根据经纬纺机的判断和规划,在"一带一路"上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并非全部适合发展纺织产业,原因包括没有原材料,或者劳动力价格过于高昂,或者能源供给不够发达。中亚五国、俄罗斯、孟加拉、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印度等纺织产业的活跃区域,则是纺织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市场。 经过多年在这些地区的耕耘,国机集团与很多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贸关系,不仅可以在当地做一些工业园等项目,甚至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做相关的规划,这可以很好地促进经纬纺机相关业务的发展。 目前经纬纺机在"一带一路"沿线已拥有了部分市场份额,但在叶茂新看来,这绝非经纬纺机真实实力的体现,"大部分市场还是在欧洲企业和日本企业手中,未来对于我们还有很大空间"。 从制造到制造服务业 虽然在国际业务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叶茂新也承认,想要让整个纺织产业恢复到以前那种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已经不可能了。 在2008年之前,全国范围内的纺织行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刺激下,产生了一波发展的高峰,纺机企业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表现。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企业进入到行业中来,产能规模得以快速增长,并出现相对的产能过剩。 而纺织机械的生产资料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消费品一样被反复消费,其产能消化和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痛苦的过程。十年间,大量的民营企业消失了,经纬纺机作为行业龙头,占据了全行业60%、部分产品80%的市场空间。 在一个看起来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为何最后胜出的会是一家看似并不活跃的国有企业? 叶茂新告诉《英才》记者,行业运行了这么多年,他看到很多曾经活跃的民营企业倒下了,虽然他们可能会有很多灵活的激励制度,也拥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和决策流程,但缺乏必要的风险把控,反而使得前述优势加速了这些企业的迅速没落。因为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一个盲目的决策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而国企更稳健、更注重风险控制的特性会在复杂的市场行情中变得更加重要。"如果作为国企能够把民企一些理念和运行机制运用好,那不是比民营企业更强吗?"叶茂新问道。 在他所说的"理念和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服务能力。实际上,经纬纺机多年来在不断强调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型进行转变。这被视作纺织机械行业最大的发展趋势。 制造主机然后出售,这属于一次性贸易。但之后的升级、维护、维修、功能拓展,都是重要的服务项目和新的收入来源。 纺织和服装可能是人类最无法离开的产业之一,因此其下游的市场空间仍然广阔,围绕着纺织产业的升级、纺织产业链的延伸,经纬纺机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纺织机械在自动化、数字信息化、连续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现在就在布局棉纺行业全流程智慧工厂。"叶茂新表示,这些完全智能化的工厂,辅助以信息化的管理,有助于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作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纺织行业的空间,远比我们能看到的现状更广阔。在纺织产业的下游,也有更多从产品向服务进行转变的机遇。 在专访的过程中,叶茂新畅想了包括纺织物回收体系、纺织品的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3D打印纺织品等行业新空间,这些如今看似遥远的创新,都有机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可能。 技术+资本 在2008年之后,整个纺机行业都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在寻求转变的过程中,经纬纺机明确了几个非常关键的思路,这直接决定了如今公司的业务构成与发展方向。 首先就是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的模式:用技术提升装备的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学会更加积极地利用资本力量,为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助力。 叶茂新介绍,当时恒天集团、中纺机入股了北京银行,同时在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中融信托的并购机会,通过尽调之后,恒天集团决定由经纬纺机收购其37%的股份,实现控股。 信托产业在2008年之后迅猛發展,在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中融信托的资金托管规模已达7000亿元规模,位居行业前列。显然,这是一份超过预期的好成绩。 "金融体系的一些政策,包括监管、门槛等,给了现有的信托公司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叶茂新告诉《英才》记者,但谁也没能清楚地预料到,中融信托的资金管理规模会从几百亿上升到几千亿,最高时甚至接近万亿的水平。 实际上在并购之初,中融信托并非是行业里实力最强大的企业,而是做着和其他同行完全一样的业务。但得益于快速转型,公司取得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 "中融信托的转型速度非常快,始终在调整自己,创新自己,目前公司积极调整业务板块,调整到一些符合未来发展的产业。"叶茂新总结道。 金融业务越做越大,甚至超过了传统支柱产业的收入,但管理者并未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脑,而是一直警惕于金融业务想要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关键因素——风险控制。 和其他信托公司背后站着银行、大型企业集团相比,中融信托的母公司基础相对薄弱,这就对信托业务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够确保借款安全,中融信托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抵押、担保等措施,并在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出现大规模扩张时保持了冷静的对待态度,并且更多的是去开拓差异化竞争的创新型业务。 "它的房地产规模一直在缩小,同时调向资产管理,调到财富管理,去发展符合未来的一些产业。这也是中融这几年能从一个很小的公司发展到今天,始终能站在桥头去做事",叶茂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