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张良是韩国贵族为什么最后放弃复国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直以来都有"谋圣"之称,他的智谋可以说是顶尖级别的,不过张良原本是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韩国被灭亡之后,他一直都有一个复国的愿望,其实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心中所想。张良甚至还策划过一起刺杀,想要杀了秦始皇,结果却失败了。但是为什么张良后来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没有复国了呢?
  众所周知,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萧何、韩信都是没有什么背景的中下层士人出身,辅佐同样没什么背景的刘邦并不奇怪。
  但张良却是韩国大贵族的后代,其五代先祖都是韩国国相,张良早年反秦的主要理想之一就是恢复韩国。可是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张良为什么放弃了恢复韩国的理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过程中,智慧过人的张良逐渐意识到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制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在楚汉之争中,张良曾劝谏阻止刘邦恢复分封,其中就包括恢复韩国。
  其次,张良从黄石公传授兵法以来见过不少政治领袖,但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刘邦的悟性。可以说刘邦是张良此生最大的知己,"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也逐渐压过了张良的"复韩之志"。
  最后,张良在秦朝灭亡时本来恢复了韩国,拥立原韩国公子韩成为王,即韩王成。楚汉之争开始后,张良在应该继续效忠韩王成还是辅佐刘邦的问题上非常犹豫,还是存在放弃刘邦的可能性。
  但心胸狭隘、残忍好杀的项羽却因为张良辅佐刘邦而杀死了韩王成,迫使张良只能选择辅佐刘邦。明朝大学者李贽就评论项羽此举是"为汉驱一好军师",在客观上断绝了张良恢复韩国的可能。
  秦末初期的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辅佐刘邦逐鹿中原,建立汉朝,刘邦称赞为"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经给五位韩王做过丞相。也就说张良是贵族出身,并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群雄并起的秦朝末年,为什么张良不自立山头,恢复故国,反而要辅佐没钱没势的刘邦打天下呢?其实,张良作为韩国贵族,为国复仇,就是为自己复仇。而且当时六国贵族想要赋国的有很多,其中项氏家族就是一个,后来的张良表现也很突出,他策划了震动全国的博浪沙刺秦,不过最后失败,张良隐姓埋名躲避追查。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反秦运动进入高潮。当时反秦势力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陈胜吴广这样的农民起义,一派是张良项羽这样的贵族起义。
  张良也同样召集自己的队伍,当时计划投奔楚王景驹,后来在途中遇到刘邦,就放弃了投奔楚王。遇到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刘邦每次作战都会带着张良,大胆采纳张良的建议,让张良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张良并没有跟刘邦合作太久,因为他心里还是想要恢复韩国。当时项羽的叔叔项梁提出愿意帮助他回复韩国,后来韩国恢复了,但是这时的韩国不是原来的韩国了。
  新韩国的城池很快就被秦国夺取,没有了落脚之处,只好打游击战。更让张良失望的是,原本韩国领地的人对于恢复韩国的态度很冷淡。原本张良以为会受到人民支持和拥戴,但是这个结果给了张良很大的打击,处境十分尴尬。这样的尴尬处境,直到刘邦的出现才得以解脱。
  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占领颖川,刘邦请张良做军事向导,后来让张良跟自己打南阳,这时张良屡出奇谋,加速了刘邦帝王事业的进程。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分天下,刘邦为汉中王,张良作为韩国司徒要回韩国,但是他心系汉王,帮刘邦逃脱了鸿门宴,又想出了"明修栈道"的缓兵之计。
  项羽十分警惕张良,他不想让韩王回韩国,想留他做人质要挟张良。在田荣起兵反抗项羽后,项羽把韩王杀了,这时,张良知道复国无望,立即投奔了刘邦,一心帮刘邦打天下。最终楚汉争霸,刘邦获得胜利,建立汉王朝。
  从张良这一生的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往往都是计划之外的的结果。比如张良复韩,项羽复楚,最终归于失败。但是张良懂得随机应变,顺应时势,早已看出六国复国的想法与历史潮流相悖,就立即调整战略,辅佐刘邦,最终位极人臣,被后人称为"谋圣"。
  同样有复国理想的项羽,不懂得审时度势,逆流而上,最终落得自刎的下场。
网站目录投稿: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