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老年肩,冻结肩,多以轻度扭挫伤,过劳,风寒侵袭为其诱因,以50岁上下的人为多见,临床特点为患肢肩关节疼痛,夜间尤甚,活动受限,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又称为"肩凝症","漏肩风"; 治法一 取穴: 肩髃透极泉穴,肩髃在肩部,臂外展,当肩峰下方凹陷处; 操作: ①医者摸到肩髃后,用双手指压手法固定穴位,先施用轻刺激手法,垂直刺入0.6-1寸深,待病人感到产生酸重感,稍停微息,再用重刺激手法向极泉方向垂直刺入3-4寸深,以针尖即将达于极泉穴为止,然后施以"烧山火"手法,不断捻转,使病人针感从上臂透过肘关节,一直传导至手指,其进针深度及刺激轻重均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次施手法1-2分钟即可,均不留针,一般1-2次即愈; ②用28号4寸长毫针迅速刺入肩髃穴,针尖稍前,捻转进针通过关节囊至极泉穴,另以28号3寸毫针刺入肩前达关节囊内,轮流大幅度提插捻转两针,使针感向肢端放射,留针20分钟,配合松解黏连手法; 来源: 江西中医药,(3):35-36, 1986; 治法二 取穴: 条口透承山穴,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 右肩病取左侧穴,进针2.5-3寸,得气后,令患者活动患侧肩臂,每5-10分钟得气1次,留针30分钟,施平补平泻法; 来源: 陕西中医,(10):46, 1986; 治法三 取穴: 肩峰正中痛,针交叉的髀关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肩峰偏后侧痛,针交叉的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肩峰内侧痛,针股内侧交叉的对点; 操作: 虚寒证用烧山火法,实热用透天凉法,不虚不实用平补平泻法; 来源: 陕西中医,(6):40, 1982; 治法四 取穴: 中渚,在手背第四,五指关节后的掌骨间,液门后1寸,握拳取穴; 操作: ①用鲜姜5片擦患部至局部发红止,快速进针,针尖向腕部斜刺0.5-1.5寸,待得气后,持续运针,用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肩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②取左侧中渚穴,施以烧山火法,热感沿手臂上行至肩,渐感患侧有烧热样感觉,即觉肩部舒适,3次后肩可上举,5次痛消,8次活动如常; 来源: 陕西中医,(1):33, 1985; 治法五 取穴: 扶突穴,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操作: 取扶突穴,用1寸长28号毫针,针尖向颈椎直刺5分左右,有触电感经肩至手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治疗1-30次后,观察结果; 来源: 云南中医杂志,(5):33, 1985; 治法六 取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操作: 用拇指指腹由轻到重进行揉按,一般先局部痛点,后远端反应点,每点指压揉按5-10分钟;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1):17, 1986; 治法七 取穴: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操作: 先刺健侧天宗穴,提插捻转,重泻,继循经取患侧天宗行温针,重灸3壮,留针30分钟; 来源: 中医杂志,(6):21,1988; 治法八 取穴: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操作: 用捻转泻法进针1.5寸左右,留针10-15分钟,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肩,对漏肩风患者同时配合按摩,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最多2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4):10, 1986; 治法九 取穴: 液门透中渚,在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元后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 选28号1.5寸长的毫针,由患侧液门穴进针,沿皮下软组织透中渚穴,进针1寸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得气感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同时让患者慢慢由小到大活动颈部,每次捻针20-60秒,留针15分钟,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1日1次,重症1日2次; 来源: 中国针灸,(2):43, 1988; 治法十 取穴: 攒竹,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操作: 取双侧攒竹穴,以短毫针迅速刺入皮下,针尖稍向下80°斜刺0.5寸,当出现明显酸胀感时,即缓缓捻转1-2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做肩部,背部,前伸后屈,侧弯活动,逐渐加大幅度,若痛连腰骶部,可将针退至皮下向印堂穴透刺,或加刺后溪穴,若痛连颈部加刺对侧悬钟穴; 来源: 江西中医药,(3):37-38, 1985; 治法十一 取穴: 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疼痛点再见外侧,取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痛点在见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 根据疼痛部位所属经络,循经取穴,用泻法行针1-2分钟,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一般1-3次即可痊愈; 来源: 笔者用此法治疗肩周炎百余例,获速效; 治法十二 取穴: 阳陵泉,位于 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 双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法刺入,在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肢,活动范围由小至大,切勿用力过猛; 来源: 中国针灸,(4):36, 1982; 治法十三 取穴: 中平穴,位于足三里穴下1寸,上巨虚穴上2寸处取穴; 操作: 采用3-5寸28号毫针,行直刺法,大幅度地用力提插捻转,以泻法为主,待针感具有向上,向下传导得气为宜,同时令病人活动患肢,做上举,外展,内旋等功能锻炼,对于急性期因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没有形成严重粘连,针刺后很快疼痛消失,功能正常可不留针,对后期粘连引起的功能障碍,可留针20-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7次为1个疗程,选择穴位原则是左肩痛针右侧穴位,右肩痛针左侧穴位,双侧痛针双侧穴位; 来源: 中医药学报,(6):25, 1988; 治法十四 取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操作: 取患侧手三里,注射前先揉按,寻找准确的压痛点后,常规消毒,直刺行针,待得气后缓慢推入安痛定注射剂1-2毫升,此时患者局部酸胀麻感觉加重,每日1次,3日后改为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6):350, 1990; 治法十五 取穴: 顶颞前斜线(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中1/3节段; 操作: 取顶颞前斜线中1/3,患单肩者针对侧,双肩者针双侧,用28-32号1.5寸的不锈钢毫针,在施术部位进针约1寸,针尖方向根据患肩痛部位,在前者向阴面,在后者向阳面,手法用抽气法运针,以患部疼痛立即消失或减轻为得气,每隔10-30分钟运针1次,留针1小时以上,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3):116, 1987; 治法十六 取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操作: 取病变对侧穴位,针刺得气后,嘱其活动肩部,继之用强刺激泻法,并加强活动,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5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6):35, 1995; 治法十七 取穴: 肺俞,于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操作: 取患侧肺俞穴,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取一枚颗粒性皮内针,沿皮下将针刺入皮内,深度以针身2/3为宜,继用一小块胶布固定针柄,3天换一次,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3):172, 1997; 治法十八 取穴: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就是肩髃; 操作: 用穴位注射疗法,所用药物是2%普鲁卡因4毫升,维生素B12(500)微克1毫升,当归,骨宁注射液各2毫升,取肩髃常规消毒,进针后使针感放射到指尖,将上述混合药物缓慢推入,,药液推入1-5分钟左右患肢感无力,并有麻胀感,疼痛即可减轻,活动较前自如,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2):18, 1991; 治法十九 取穴: 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取穴; 操作: 病人取坐位,将患侧阴陵泉穴处常规消毒,以2寸毫针直刺,快速进针至1.5寸,用提插泻法,使麻胀感迅速传至足底,得气后令患者最大限度活动肩关节,同时术者不停地提插泻法1分钟,然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4):30, 1993; 治法二十 取穴: 肩周炎辨证 属手太阴经病者取太渊(在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陷中取穴); 属手阳明经病者取三间(在示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上方取穴); 属手太阳经并者取后溪(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 属手少阳经病者取中渚(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的掌骨间,当液门后1寸); 操作: 采用"巨刺"法治疗,以1-1.5寸毫针刺健侧穴位,进针0.5-1寸,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同时嘱患者上下前后活动患肢,留针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4):30, 1993; 治法二十一 取穴: 项中穴,在天鼎穴向外斜下1寸的位置,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其深部为臂丛神经; 操作: 患者取直立位,头仰向健侧,充分暴露穴位并常规消毒,用32号1.5寸毫针刺入穴位后,徐徐进针,至1寸左右,然后针尖朝向大椎穴方向,施以雀啄手法,寻找电击样针感,针感麻至针尖为宜,不留针; 来源: 中国针灸,(4):30, 1993; 治法二十二 取穴: 陵下穴,在阳陵泉直下2寸凹陷中压痛点处取穴; 操作: 取患肩同侧穴位,双肩同病取双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示中二指紧压穴位两旁,右手拇示二指持针(30号2寸毫针),用注射式进针法快速刺入皮肤,再令中指尖按压在穴旁,与左手示中二指配合的同时,右手将针进至应刺深度,经提插捻转得气后,施单向捻转,然后将针提动,并有沉紧而重类似滞针之感,此时左手离去,在右手捻针不易动而又拔之不出,针感以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行左转滞针为补,右转滞针为泻,补泻交替使用,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采用弹拔,震颤等手法,使针感向患肩传导,出针时将针体向相反方向捻转,待松动后即可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4):31,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