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应届毕业生中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调查分析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受到全国高校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初次就业率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个指标,初次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离校未就业学生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初次就业率的高低。因此,认真分析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成因,做好離校未就业学生的统计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将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武汉大学2014~2015年调查情况为例作以下分析。
  关键词:毕业生 离校 未就业
  一、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毕业生的规模有增无减
  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由2013年的699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750万。而据预测,2016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比去年增长16万。(具体见图1),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大,加之往届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人员和大量的海归学者,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2.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需求特别是让毕业生满意的岗位减少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基层单位、小微企业、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需求较多,他们对人才比较渴望,用人单位到高校的专场招聘呈现进校早、结束早、高峰期比较集中的特点。随着单位岗位需求信息的减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秀毕业生的渴求更加凸显。对"985"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宁可不就业的人数在增加。
  3."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开通了网上招聘渠道,他们进校只是做招聘宣讲,现场并不接受学生简历。很多单位都在网上筛选电子简历,完成毕业生招聘的前期工作。绝大多数单位在学校发布招聘信息时都进行了网络链接,方便学生了解情况,投递简历。当这种情况成为趋势时,学生参加校园招聘的兴趣可能会越来越低,学校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因此可能出现偏差。
  4.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无明显上升趋势
  现在政府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湖北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随着IPO的暂停,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廉价资金的冲动明显降低。在缺乏风险投资支持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未能提高,高质量的创业项目没有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武汉大学2014~2015年创业人数分别为14人和21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0.12%和0.14%。
  二、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现状的分析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指毕业当年除协议就业、升学、出国(出境)、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外的应届毕业生。
  1.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类别统计
  2014年毕业研究生离校未就业人数占比较高,超过了全校未就业比例的平均值,随着2015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促进未就业学生的优惠政策,加大了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配套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不断改变,就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离校未就业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有就业意向尚未就业的占比67.05%,其中毕业研究生占比较大。不打算就业拟考研、考博、出国(出境)深造的占26.78%,其他因怀孕、休产假、生病住院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暂不就业占6.17%。在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中,不就业拟升学、出国、暂不就业和有就业愿望尚未就业之比越来越接近,呈现约1:1的模式。
  2.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类别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离校前对部分未就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对于武汉大学这种"985"高校来说,准备继续升学、出国深造,想就业但无合适单位、暂无就业打算的比例程上升趋势。
  从两年的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不就业拟升学、出国。一些毕业生选择拼搏考研、考博,为了未来有更高的起点。也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准备不充分,为逃避择业选择继续深造作为借口,有些毕业生出国未能办好,准备继续申请出国深造,还有部分毕业生因家境优越,选择去国外留学、就业等。
  二是暂不就业。一些毕业生暂时没有就业意愿,打算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说,跟着感觉走,给自己更多自由空间(总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想先多走走、多看看)。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无可奈何"宅"在家,或等待父母帮助找工作,此种现象也称为"慢就业"。对于武汉大学的学生来说,更多"慢就业"的情况是体现在准备继续深造和提高就业满意度方面,而那些"啃老族"和"毕剩客"的现象较少。
  三是拟创业或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近年来,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国家和政府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较多的优惠政策,激发了部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在毕业前后筹备创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碗",即毕业前就把自己定位在公务员层面,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专业就业面较窄,执意继续考公务员。
  四是待就业。毕业生有就业意愿但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较差,如面试技巧不足,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无法有效地展示个人优势,从而屡遭挫败;部分毕业生因就业期望值过高,特别是对薪酬、地域的选择局限性,造成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毕业生因专业技能或动手能力较差,最终在用人单位层层考核的过程中被淘汰;还有些是因为就业环境的不公平不公正,如性别歧视,对研究生限定第一学历、"非 211 院校不录用"等。
  三、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教育部办公厅今年了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做好五方面工作,即高度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统计和帮扶工作,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进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做好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指导和服务,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持续服务工作。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是"985""211"高校一直以来的工作导向,但每年向社会公布的就业率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指标,不容忽视。所以,努力做好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意义重大。
  據了解,部分高校每年进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超过3000家,招聘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比达10:1,除了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外,仍有部分毕业生手握录用通知"有业不就""选择性困难"的现象并不鲜见。笔者结合本人多年的就业工作积累给出几点建议。
  1.高校层面
  第一,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引导他们到基层,到西部、边远省区和国家重点行业就业。从学生进校开始,实行"全程化"生涯辅导和职业发展教育,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专家型就业指导队伍,提供就业指导课程、社会实习实践、个性化生涯咨询等系统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第二,对于部分"有业不就"的学生,学校要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部分学生因就业准备不充分,生涯定位模糊,面临选择性困难,部分毕业生因期望值、地域、薪酬的要求,处于等待和观望阶段,针对这类学生,学校应为毕业生建立生涯档案,做好分类统计分类指导,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毕业去向,实现满意就业。
  第三,针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学校应分学历开设创业指导课,对学生在创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设立创业基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并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如应用型专业,要从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入手,培养出具有较高应用型的人才,看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和心理工作,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面对就业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逃避;降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帮助他们合理定位,避免"人才浪费"和恶性竞争,使毕业生都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第六,全面细致掌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建立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按照"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和"暂不就业毕业生"两类统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实时跟踪掌握他们的联系方式和就业意愿,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第七,配合人社部门组织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建立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导师和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推荐、就业援助等服务,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2.学生层面
  一是与学校、人社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离校后,应保持与辅导员老师的联系,继续关注年级、班级相应QQ群、微信群等信息,确保学校的就业信息或相关事项通知能传达到每一位同学。同时,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应及时到各地人社部门进行实名制登记,以接受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二是配合学校就业部门及时完成就业反馈。毕业生离校后一旦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应尽快携带相关材料回校办理签约登记并申请后续派遣。选择灵活就业的同学,应向所在学院提供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配合学校就业部门完成就业反馈或后续派遣工作。
  三是妥善处理户档转接事宜。无论是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还是暂不就业毕业生,毕业前都应关注户口迁移、档案转递等事宜,按政策妥善处理、做好转接,以避免成为"黑户"、"黑档"。
  本文通过重点分析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存在的现状和成因,从学校层面和毕业生层面提出了推动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帮扶的建议。加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力度,注重分类指导、合理推荐,引导毕业生合理主动就业,对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对社会的稳定、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光亮.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人力资源管,理2015(6).
  [2]林肇军.多举措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
网站目录投稿:山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