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


  六龙三凤冠
  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冠总重2905克。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墓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鸭形玻璃注
  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卧象
  高58,长180,宽103厘米,前肢盘曲,表现出睡眼惺松的憨态,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宁静中透出顽皮可爱的神情,头部轮廓采用圆雕的手法,刻划出了小象的温驯性格,栩栩如生。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建中二年( 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高279厘米,宽99厘米。碑文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
  西汉文物。通高31.5、横长15.8cm。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头蛇。双手操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缠,玲珑通透。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跃马
  西汉文物。高150,长240厘米,其头部线条刚健有力,眼眶呈三角形,炯炯有神,前半部几笔大的勾勒,流畅遒劲,极富于动感,前蹄紧扣地面,前肢弯成直角,形象刻划出了烈马一跃而起的瞬间动态,刻工简练而精巧。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蟠龙屏风铜托座
  蟠龙托座是屏风下面的构件,蟠龙托座由一条龙、两条蛇、三只青蛙组成,龙的四只足踩在一个由两条蛇组成的支座之上,支座为双蛇合体,蛇身各卷缠一只青蛙,龙的四肢微微下蹲,一只青蛙伏在龙口之中,前肢抓住龙口的边缘,神态安稳。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信宫灯
  汉代青铜器。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
  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护膊
  该织锦的年代为汉代,来自古蜀国。织锦护膊(护臂)为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花纹之间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大盂鼎
  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点八厘米,口径七十八点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九龙九凤冠
  明神宗(万历皇帝)孝靖王皇后凤冠。出土于定陵,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边璋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为商代文物,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长15.5,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文物。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口琀,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似人之体型。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三龙二凤冠
  即孝端皇太后凤冠,高26.5厘米口径23厘米,凤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北魏文物。该件屏风上的绘画采用了渲染和铁线描手法,线条均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衣着和器具处各添黄、绿、橙红、灰蓝等色,画风意境与顾恺之极为相似。画中的榜题和题记文字也是少见的北魏墨迹,古拙而充满生命力。
  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墙盘
  墙盘(QiangBasin),西周文物。墙盘体型巨大,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最为重要的是该盘内底有铭文276字,又有重文5、合文3,总计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摇钱树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即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
  现藏于: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
  曾侯乙"青铜尊盘"
  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颈部和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水晶杯
  战国文物。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制作技巧与工艺水平而论,实令人惊叹,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
  现藏于: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食器,口径10.6×9.2、高5.7、底径7.6×7.2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通长55、通高25厘米。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角形玉杯
  西汉文物。这件角形玉杯用一整块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椭圆,腹中空。高18.4厘米,口径5.9-6.7厘米,口缘厚0.2厘米,重372.7克。器表上面线刻一尖嘴兽,回环往复,生动逼真。南越国的玉匠,就着石头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二千年后玉角杯仍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
  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莲鹤铜方壶
  春秋礼器。高126厘米,口纵25厘米,口横31厘米,重64.28公斤。顶盖作镂空花瓣形,中立一鹤,昂首舒翅。双耳为镂雕的顾首伏龙,颈面及腹四皆为伏兽代替扉棱。四面自颈至腹饰以相缠绕的龙,圈足饰似虎的兽,足下承以吐舌双兽,兽首有二角。造型奇特华美,为春秋青铜器中的精品。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朱雀屏风铜顶饰
  顶饰是屏风横梁上的装饰物,共有五件,都是青铜铸造,遍体鎏金,其中有两件朱雀顶饰,三件兽首顶饰。在朱雀头顶和兽头上都有一个圆管,可能是用来插羽毛的。朱雀是汉代主管南方之神,是想象中的动物。朱雀昂首展翅,站在方座上,脖子、身体、双翅刻满了羽毛纹饰。方座四面装饰着火焰形纹饰,是一尊火中的朱雀形象,栩栩如生。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这是一件极其精美的唐代艺术品。银壶高18.5厘米,整体造型仿照骑马的游牧民族储水用的皮囊,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装饰了一匹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何尊
  何尊,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部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铜奔马
  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铜车马
  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铜车为单辕双轮车,辕长2.46米,轮径为0.59米,车舆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铜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蓬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御官也罩在下面。蓬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4匹马的高度为0.91到0.93米,长度为1.1到.15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马神态各异。中间的两匹马昂首正视前方,两侧的马略侧视,张大鼻如喘息状。铜车马在制作上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粘接以及子母扣、纽环扣、锥度配合、销钉连接等各种工艺。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厚至0.12枣0.2厘米,车辆头的内孔滚圆,就象车床加工的一般。铜车马的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其形状与今日门窗上使用的活页非常相似;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策扣与今日人们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
  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代文物。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个大环象征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小环则代表十二部经。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十二龙九凤冠
  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出土。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12块。每块宝石周围饰珍珠6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博鬓六扇,每扇饰金龙1条,珠宝花2个,珠花3个,边垂珠串饰。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
  卧牛
  西汉。长260,宽160厘米,成功地表现了牛的温良驯服,粗壮有力的特点。神情安祥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眼睛,肥大的喘息的鼻和宽厚的嘴,使牛的形象更为真实而生动。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长47.5厘米、宽47厘米、高36.2厘米。此器方形案框,案面原为漆板,出土时已朽。其下方形斗拱,由四条神龙首承托。龙独首双尾,昂首挺胸,双前肢撑立,双翅聚于中间成半球形,双身向两侧盘环反勾其角。在龙身纠结处之间各有一凤,作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之势。龙凤之下为一圆环形底座,座下环外两牡两牝四只梅花鹿等距侧卧。方案周身用金银错以艳丽的纹饰。此器造型复杂,各部为分铸后用铆接和焊接而成,有的地方曲度较大,是用接铸或失蜡法铸成。此器整体结构繁复适称,铸造工艺精湛,动物造型姿态优美,生动细腻,堪称稀世珍宝。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直裾素纱禅衣
  直裾素纱禅衣为西汉时期的文物,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仅重25克,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此件素纱褝衣为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遣册称其为素纱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素纱襌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网站目录投稿: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