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摩梭人转山节


  摩梭人崇拜万物有灵,不论天上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都是有灵的。突出的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崇拜的一切无不带有母系女性的色彩。如山是母山,湖是母湖,神是女神。
  根据古老的达巴经口传记录,祭祀格姆女神,摩梭人叫"格姆果",汉语称"转山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转山节是摩梭人祭祀格姆女神的隆重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参加转山节的人们、雄鸡三啼就起床,准备食物,身着节日服装,尤其是妇女们配戴金银首饰,背着神纸香火,以村为单位约定地点集中后向格姆下的者波女神庙汇集。
  祭祀队伍抵达者波女神庙后,约十时,由喇嘛主持祭祀仪式,先是点燃一堆松叶和柏香枝,缕缕火烟直人云天,然后是永宁扎美寺组织的喇嘛乐队,在主持人指挥下,大号齐吹,锣鼓齐鸣。再是,祭祀队伍向格姆女神叩头敬香,喇嘛队伍在前,祭祀队伍随后,按顺时针方向,绕女神庙3转(也有的绕格姆山1周)。然后,喇嘛念经,祭祀群众挂神纸、经蟠,敬献供品、祈祷,。往燃烧的松柏簧火堆洒青棵酒、糟把、丢鲜花等敬拜活动。
  从祭祀仪式开始至转女神庙,敬献供品,挂神纸、烧香约两个小时后,人们按斯日或母系衣社为单位,开始做丰盛的野餐,在绿茵的草地上,树阴下,这里一群,那里一伙,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有的喝着清香的苏埋玛酒,有的喝着酥油茶,谈笑风生。
  每个火塘边,摆满了鸡蛋、鸡、猪膘肉、饵快、糟把、酥油茶等民族风味的佳肴。这些美味食品不仅是敬献给女神的,也是人们一年一度难得享受别有风味的野餐。
  在祭祀女神活动中,有趣的是,有些不生育的妇女,她们来到女神庙旁的那棵古老的柏香树下,手拿一根长长的麻线,麻线的一头拴着一块小石子,闭着眼睛,用力往柏树枝上抛三次,如果抛出的麻线石子被树枝挂着两次或三次,就有怀孕的可能,如果一次都挂不上,就无希望。
  在这撩人心扉的氛围里,最欢乐的是青年男女,他们有的是老阿夏相见,有的是新阿夏初次相会。双双对对的情侣们,有的对歌,有的窃窃私语,谈不完的情话。男女青年的祈祷中,除了求女神保佑平安外,就是祈求女神保佑爱情美满,生活幸福,在这良辰吉日结交的情侣,能够天长地久。
  野餐过后,在草坪上跳起祭祀女神的狮子舞,喇嘛们跳起牛头马面舞,还有锅庄舞等。整个下午直到天黑,格姆山下,古乐声、欢声、笑声混合成一部美妙的交响乐。
  每当在这良辰吉日,天高气爽,大自然绚丽多彩,一片柔和安谧又带神奇意味的时日里,整个祭祀活动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老少之间,强弱之间,衣社与衣社之间,民族之间,水乳不分,珍域不分,埙茂相和,是一片和谐、融洽的美好氛围。这正是格姆女神属下的子民,至今仍由女性主宰自己生活,母系氏族家园的和谐景象,无愧于"东方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后一朵红玫瑰"。
  一年一度祭祀格姆女神的转山节,人们总是向往,总是期待,年复一年延续至今;一个个崇拜格姆女神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祭祀格姆女神的赞歌传唱至今。
  摩梭人的转山节,究其渊源,当属于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因摩梭人古属游牧民族,后又定居山岳之间,永宁坝和沪沽湖又正是高山崇岭环抱的盆地和湖泊,所以摩梭人最初崇拜的自然实体自然是山,转山便是摩梭人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活动。转山节始于哪个年代,虽无明确记载可考,但根据民间传说,转山节始于永宁摩梭先祖泥月乌时代,而泥月乌定居永宁,当在公元五世纪,所以转山节也当始于公元五世纪。
  最初的转山不是集中于格姆山(即狮子山),而是哪个村靠着哪座山便敬拜那座山,永宁盆地东南面的转格姆山,盆地西北面的敬拜古尔山或自己村所靠的山。元朝时候,佛教传入永宁,转山节也就附上了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传入永宁后,格姆山被更形象化,藏称永宁为"塔罗"意即盆地,称格姆为"塔罗森格格姆",意即永宁白狮子山。渐渐地,整个永宁坝的转山也集中到了格姆山。
  转山节这天,摩梭人都要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丰盛的酒肉佳肴。有马骑马,无马步行,云集成队,前往格姆山,先向格姆山烧香祈祷,敬供酒肉水果,举行野餐,然后先跳狮子舞,跳狮子舞是因为格姆山象头雄壮的狮子,跳起狮子舞表示热烈欢迎格姆山女神降临永宁坝,继而跳起古老的牛头马面舞和凤凰舞,然后举行赛马、荡秋千、打跳、对歌等文体活动,用欢乐的歌舞赞颂格姆山,祈祷永宁坝子繁荣昌盛,格姆山下,泸沽湖畔,从早到晚,到处洋溢着节日最欢腾的气氛。
网站目录投稿: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