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孩子的幸福感全世界最低。——Psy525.cn 姑且不论这则报道的真实性及是否有数据参照。至少这样一个言论,并不让人惊讶。 现在的中国孩子,有吃有喝,有穿有戴,可患抑郁症、自闭症的孩子们却越来越多,染上网瘾逃避社会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考上大学后自杀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而脸上洋溢着笑脸,越活越起劲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这都是因为我们总在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们每天生活中幸福感实在是太少:沉闷的教育、无穷无尽的培训班,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传来的消极信息和压力,把孩子们逼上独木桥般的竞争路。还怎么让孩子有幸福感? 在讨论孩子的幸福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什么是幸福力? 主讲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幸福》的老师本-沙哈尔将幸福定义为:"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因而,纯粹追求享乐,或是纯粹地追求成功,都不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而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幸福=金钱+名誉;对于孩子而言,则是幸福=好成绩+好学校。而这样一个错误的公式彻底将孩子们推向了不幸的深渊。 因此,能够变得幸福,已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在这里,我将这种能力称为"幸福力"。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作为孩子教育路上的关键人物,应该给这张白纸画上幸福的彩虹! 要素一:积极的态度 提到积极就不得不说无手无脚却能活出精彩人生的力克·胡哲。 他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决定以"激励他人"为生命目标后,创设"没有四肢的人生"非营利组织,实行各种创意行善,至今已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1500多场演讲,给予(接受)数百万个拥抱,自称为"拥抱机器"。 他在2005年被提名为澳洲年度青年楷模。出版过两片畅销全球的DVD,写了两本书,为他量身打造的电影《蝴蝶马戏团》则在2009年获"门柱影片计划"最大奖。 可见,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由现在你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在你产生"我能够变得幸福""我很幸福"这样积极态度的瞬间,你就会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家们正确地把握让人们变得幸福的原因,并以使这种原因与生活接轨为目的进行研究。他们发表了以下研究结果,即:积极的心态能促使人更接近幸福,越积极的人走上成功人生道路的概率也就越大。 如果让孩子从小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长大后他们也越容易收获幸福和丰硕。 培养积极态度的"特殊称赞法" 称赞是能够让孩子产生主动积极行为的一种媒介,但无条件的称赞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培养孩子养成积极态度的称赞和普通的称赞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称赞必须从小事开始。在反复进行小小的称赞后,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像习惯一样开始形成积极的态度。当孩子能够遵守约定,或是有了一些平凡的成就,抑或是孩子认真完成了父母交待的课题时,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出鼓励的话。积极的态度就是在这些小小的鼓励与称赞的基础上慢慢成长起来的。 第二,称赞要尽可能具体一些。用"很乖,很漂亮"这样抽象的话语称赞孩子的时候,孩子不明白父母究竟对他们的什么行动有所期待,也无法养成积极的习惯和思考方式。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理解自己获得称赞的理由,反而有可能陷入混乱的状态中。 第三,比起最终结果,要把实现结果前的努力过程看得更重要。换句话来说,称赞成果不如称赞行为本身。孩子并不是完美的,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和自己的意志无关的不怎么理想的结果。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希望去尝试的意愿。 我的孩子擅长做什么? 对于人类来说,事情被分成以下的几种类型: 既能做到又想做的事 虽然能做到但不想做的事 虽然不想做也必须要做到的事 既做不到又不想做的事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正确把握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和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就非常重要。父母要帮助孩子去做那些他们能够做到也想要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便能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同时能够感受到当下的快乐。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有时候就是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孩子不得不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的情况下,可以在稍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积极的思考方式不会在短时间内养成。此外童年时代的生活习惯在长大成人之后也经常会出现。所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建立起积极的思考方式,这是父母需要努力的重点。 培养幸福力要素二:真正的投入 你们家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玩玩橡皮,一会儿看看电视;但是只要一玩上电脑或者ipad,就目不转睛,好几个小时动也不动? 很明显的,孩子在玩电脑的时候进入了"投入"的状态。 但奇凯岑特米哈伊将这种投入称为"假性投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一种投入,但不会有任何的长远发展,只是一种单纯追求快乐的行为。"假性投入"也能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快乐,但随后幸福的感受并不会随之而来。 幸福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之后才会到来。 真正的投入是一种向自己的梦想与目标不断靠近的"自我实现型投入"。这种自我实现型投入是一种能够决定生活质量与幸福质量的投入。自我实现型投入在投入的过程中或许会伴随有痛苦艰难的情况,但此后便会带来快乐与自我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投入各种事情的程度,决定了他们今后所能经历的真正投入状态的程度。 为什么孩子无法投入学习? 每个人都更容易投入自己所喜好的事情中。比起在公司上班,和好朋友们在一起的感觉更好,因此就无法投入工作;而讨厌去幼儿园或是去上学的孩子只要有了游玩的"快乐"便会比平时更早起床。 根据奇凯岑特米哈伊的研究结果,孩子从12岁开始就可以区分工作与玩耍,此时他们会意识到学习或做作业并不是玩耍。在工作中的强制性比起自发性来说,其倾向更加强烈。虽然讨厌却不得不做的强制性特点,让孩子们无法投入到学习中。 实际上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们无论是对上课、考试还是作业等都无法投入。上课、考试或作业与其说是觉得有困难,不如说这一切都是强制性才让人无法集中。投入程度越低越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绩。 黄隆文教授曾将投入分为主动投入与被动投入。主动投入指的是沉浸在快乐中的投入,被动投入指的是在身处某种状况之时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得不投入的情况。明显的,很多孩子在学校上课,就是一种被动投入的过程。 使孩子体会主动投入所带来的巨大乐趣 1.尽可能让孩子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 父母绝对不能强迫孩子,必须要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强迫孩子的那瞬间,孩子就会因为不安而无法投入。 2.让孩子自己树立目标 引导孩子主动树立自己的目标和每日进步计划。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只要检查必要的项目就可以了。没有目的意识就不可能投入。此外,目标意识不是属于他人的,只有在自己亲自树立的时候才会成为真正的目标。 3.对孩子提出符合他们目前能力水平与状况的课题 即便是同龄的孩子,能力也有所不同,必须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提出课题。如果对孩子提出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的困难问题,孩子就会产生不安甚至放弃课题;如果对孩子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又容易让他们感到厌烦。如果想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课题,父母就必须始终客观地判断孩子们的能力水准。 4.要让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人们实现目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最大的成就感,这与目标的大小没有关系,不管是多么小的目标在实现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成就感。孩子如果自己树立了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时候就会感到喜悦。当这样的快乐积累起来,就能使孩子表现出自信感。 5.要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 具有消极倾向的孩子很难进入投入状态。如果惧怕失败始终不安的话,那么这些消极要素就会削弱挑战意识。想要孩子能够投入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作者简介: 谢余芳 已帮助过 2人 入驻年限 8.3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