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利亚德金先生和《穷人》里的杰武什金一样是九等文官,不过他的生活条件明显要好多了。他为自己准备了非常雅致的服装,打算去参加恩人女儿的生日宴会。但他并没有得到邀请,被仆人挡在了门外。然而他并不甘心,偷偷潜进了宴会,引起一阵混乱后,被扔出了大门。 这一部分,基本是个闹剧。戈利亚德金是个非常可笑的小人物,说话装腔作势,词不达意。总是急于想表达些什么,但从来无法完整的说清意思。 被扔出大门后,万般羞愧之下,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也叫同样的名字。自此,故事的格调就变了,不再是喜剧和闹剧,带着荒诞和悬疑的成分。这个小戈利亚德金非常的虚伪和滑头,却得到了同事和上司的喜爱,一点一点窃取着本该属于主角的生活。 但这个化身,其实只是主角的一个幻想。在开篇不久,有一段主角和医生的对话,因为他说话含糊,我读时并不清楚他在表达什么。所以并没有太过留意。后来才发现,这是在交待主角一直有精神疾病。开始的时候他的话就表现出强烈的被迫害的妄想。当他被赶出宴会后,精神彻底分裂,出现了幻觉。最终,戈利亚德金被送去了医院。但是作者也没有清楚的交代,只是由医生之口含混的说:"您会得到一套公房,有木柴,有灯,有用人,这都是您不配享用的。" 这本书原来译名叫《两重人格》,我查了一下俄语原文,这个译法是错的。尤其根据书里写的内容来看,这个小戈利亚德金并没有给客观世界造成过任何影响,所以他应该只是个幻觉,叫"化身"更贴切。 但这让我觉得有点遗憾。如果把一些细节模糊一些,留下悬念,让读者无法区分这是幻觉,还是主角的另一重人格,那一定会更有意思。甚至于,把细节再模糊一些,结局也不要这样明确,直接写成超现实的风格,那这部作品就领先卡夫卡的《变形记》66年了。不过这都是事后的胡扯罢了。即便就现在这样,这部小说在出版时也遭到了很多非议,认为过多讨论了精神分裂的问题。 这是陀氏的第二部小说,在人物内心情绪的处理上依旧让读者非常有代入感,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主角那种带点病态的纠结、无奈。那种想要为自己辩解却又说不清楚的委屈感,真的很让人抓狂。而且在叙述者的问题上处理的也很巧妙。前三章老老实实的以第三人称讲主角的经过,第四章叙述者突然跳到台前来了一句:"我,一个普普通通讲述戈利亚德金先生颇为奇特的故事的人,怎么能够描绘得出这既异乎寻常又体面周到的复杂情景呢?"这句略带自嘲的话,一来加重了主角身上的讽刺效果。二来确定了视角,避免了后来再出现另一个戈利亚德金时所带来的混乱。 但整本书情节拖沓,有点冗长。虽然啰嗦的言语表达了主角内心的混乱,但如果缩减成中篇小说,可能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