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温儒敏教授的观点,经典的作品可分为两种,"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经典"。"文学经典",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独创的艺术成就足以传世,其魅力弥久不变又与时俱进;"文学史经典",艺术上有建树但可能并不圆熟,主要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史现象,引起后人的关注。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作者以自己深入的思考,演绎自古以来的传世经典,同时又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大体脉络。历史在演变发展,文脉也在积累传承,可以说阅读这样一本书,便能同时感受两种经典。 第一种经典,是文学经典,这毋庸置疑。余先生从文字、文章、书画几个方面给我们展现了中国文脉的传承。 关于文字,印象最深的当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由无意间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到写《老残游记》的刘鹗,到刘鹗的儿女亲家罗振玉,再到王国维,之后国家成立"中央研究院",派王国维的学生董作斌系统的保护、研究。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震惊了全世界,而这种机缘巧合却出现在兵荒马乱、国将不国的二十世纪初,这样的发现让国人振奋与自豪,这样的精神意义是巨大的,五千年的文明鼓舞了中华儿女的信心。 关于文章,最辉煌的当属大唐文明的杰作——唐诗。为了展示大唐文明,秋雨先生连续用三章来铺垫。第一是以北魏孝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尊重与保护,这与西方侵略者对欧洲文明的肆意毁坏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被广泛的接受,与本土文明相互融合;第三是对其它宗教文化的接纳。而这种种的融合与接纳,正表现了宽容的精神和自信的态度,为了表达大唐的宽容与自信,秋雨先生用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比喻"就像一个美丽的山谷,绝不会防范每天有成群的鸟雀蝴蝶从山外飞来,也不会警惕陌生的野花异草的随风摇曳。"关于唐诗,我们都很熟悉了,但是秋雨先生却有与众不同的论断。他说诗仙李白永远让我们惊讶,而让人惊讶恰恰是因为来自于他的惊讶,因为是一种惊讶的传递,而杜甫是把苦与美融合起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 关于书画,最让我留连的是被烧成两半的《富春山居图》。读完整本书,不由得返回再看这一章,惊讶的发现《富春山居图》的产生、毁坏与保存,恰恰是中国文化最精致部分的延续路径。那最精致的中国文化,就是在不经意的寻常间形成。黄公望就是一个沉浸于自然山水间的画家,在自然山水中得到精神的解放,在不经意的寻常间挥笔完成了这幅画。 如果说第一种经典源自于中国文脉中的一位又一位的大咖,以及他们惊世骇俗的作品,那么我认为这第二种经典源自于余秋雨先生的叙述描摹。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讲述文脉的传承,是讲文化又像是在说历史,也许正应了文史不分家的老话吧!他总是融入自己的感悟、猜测,还原当时时代的现场,这种还原和猜测又不是无本之木,他是按照事件发生、作品的呈现来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行事动机。这好像放电影一样,又好像把我们带回到当事人面前,立体化的给我们讲述文脉的传承。另外在讨论中国文脉的时候,总是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使中西方的文化建立横向的联系,例如谈稷下学宫,就与比稷下学宫早二十年建立的雅典学园联系起来,它们都提倡学术自由,都关切大政,横向联系让这种巧合变得更宏大,更神奇。 第一种文学经典是对整个中国文脉而言,当之无愧;第二种经典是融入了余秋雨先生浓浓的个人主张,对我们捧书而读的广大读者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