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限制家委会发挥作用的五大瓶颈


  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上海一小学几张家委会选举的群聊截图刷屏,这几张截图里均为家长在班级家委会选举中的自荐说明,其中不乏学历高、能力强的说辞,甚至有家长自称海归高管、房产多,不用工作,时间自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建立家长委员会,这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近年来媒体不断爆料,有些学校家委会选举成了"秀场",家委会设置成了"花瓶",家委会组成人员纯粹是"拼爹"。正是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委会成效的发挥。我认为,当前限制家委会作用发挥的有五大瓶颈。
  一是思想认识存差距。家委会作用发挥大小取决于学校的认识水平高低。学校对家长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学校思维里没有家长参与的概念,认为学校办学和家长有什么关系。第二阶段,学校已经意识到家长是一支教育力量,主要以"开办家长学校"为标志,但这一阶段学校还没把家长当成办学的主人,而是当作被教育的对象。第三阶段,学校认识到家长也是办学的主体之一,发挥这一主体的作用必须有一个组织来负责实施,于是,对家委会建设开始重视起来。据调查了解,目前半数左右的学校对家委会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第一二阶段。
  二是功能定位有偏差。设立家委会是解决教育责任缺位和在学生教育方面家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然而,大多数家委会却变成了学校扩展"资源"的园地,谁的官大、谁拥有协调的社会资源多谁就能加入家委会,出现了媒体家长管宣传、运输公司家长管交通工具、景区家长管门票、文化部门家长管活动场地、餐饮家长管接待的局面。有的家委会还成了学校践踏上级政策红线的挡箭牌,学校不能干的事让家委会来干。节假日补课让家委会牵头,教辅资料征订让家委会组织,有些收费以家委会名义收取,涉及学生安全的活动责任让家委会承担。而家委会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家长提升,帮助学校治理,维护受教育者权益的本质工作却基本不让干。
  三是机构设置成摆设。家委会在运作机制方面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不少家委会委员非富即贵,并非由家长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学校或班主任指定的,代表性不强。调查发现,80%左右的家委会都是由班主任根据家长工作性质和担任的职务指定的,认为这些委员有被利用的价值,利用岗位之便能为班级提供一些帮助,而其他家长看到这种现状,对家委会工作避而远之。二是学校不放权,家委会成了学校的附属物,无法独立开展工作。调查了解,仍有半数以上学校把家委会当"摆设",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让家委会做减负、资料征订、收费等方面的信息通报员、家校矛盾的化解员。
  四是工作开展搞形式。听取学校报告、审议学校计划、咨询学校工作、提出办学建议,这些是家委会应有的权利,但在很多学校只是落在纸上,并没有落到行动上。多数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明确家委会什么情况可以向校长质询、哪些事情可以参与决策、什么教育问题可以直接介入等。对于家委会做了什么、谁做的、如何做的、效果如何也缺乏有效督查措施。家委会工作的基本状态是,家委会成员能力强的还能开展一些培训家长、组织家长评教议教、协助学校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等,更多的家委会则是一间屋、几个人、看看报纸、耍耍嘴皮,计划、总结网上抄,千篇一律,只是日期不同而已。
  五是能力素质待培育。目前,由于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机制不健全,导致不少家委会委员的能力不足、缺乏经验,工作随意性较大,与家长沟通层次比较浅,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与部分家委会委员座谈时了解到,有的委员只是考虑利用工作之便给学校或班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身并没有从事家委会工作的经验。在农村小学,情况更不乐观,不少家委会委员根本不是在校学生家长,而是村干部。由此可见,中小学家委会委员素质参差不齐,需要下大气力进行培育提升。
网站目录投稿: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