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管理异端明茨伯格


  "管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有人说是控制,有人说是沟通,有人认为是有效率的规划和监督实施……但是,亨利·明茨伯格则认为,真正的管理者恰恰是一些随时准备"救火",按照自己丰富的经验,处理和评判事务的"疯狂的右脑发达者"。
  一切从现实着眼
  明茨伯格1939年出生于蒙特利尔,1968年获得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而后成为麦基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以抨击商界和管理界主流观点为能事,故有"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之称,在正统学院派眼中,明茨伯格无异于特立独行的"异端"。
  曾经供职于加拿大铁路公司,有着工学背景的明茨伯格,似乎与其他管理大师不同,在管理理论方面,他更关心每一个管理个体在面对管理任务时"如何做",而不是将众多"做"的结果归纳总结出一条定律。他对管理的研究,着眼于对一个个管理者最基本、最直接的观察和跟踪。
  《管理的本质》一书是明茨伯格的代表作,在这部书中,明茨伯格揭示了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像大师们的经典中所描述的那样有条不紊,他对处理具体工作的管理者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他发现,这些管理者所做的很多决定,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并且往往是在行动过程中根据直觉和经验,而不是根据深思熟虑的分析来完成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管理者来说行动重于思考。根据他的观察,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有一半的事务每一件的处理时间不到10分钟,只有10%需要的时间超过1小时。
  "关于大师们的大肆宣传达到了媒体可能破坏信息的程度。"明茨伯格经常语出惊人,在他眼中,这些大师如同"开着飞机在非洲大地上寻找钻石,看到的只能是一片森林组成的绿毯。而真正的寻矿者必须贴近地面,在矿石的裂缝中才能发现钻石的光辉"。为了逃离"大师"们的圈子,他大量地跟踪、观察、记录和研究现实中经理们的日常活动,开创了一套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成为经济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
  对战略理论的反叛
  从20世纪60年代安索夫开始,到70年代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克尔·波特,"企业战略"几乎成了从管理研究者到管理实践者的口头禅,五种竞争力模型几乎成了战略学派的代名词,所有人都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在每一个项目前必然会有一个可供执行者依据的战略规划,并且项目执行的结果也必然不出所制定的战略的左右。但是,明茨伯格通过研究却发现,战略仅仅是计划的开始,而远远不是结束。
  在现实世界中,经理角色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往往是临时的,其依据是管理者的经验所导致的直觉而不是僵硬的数据分析,并不存在战略学者所推崇的固定的程式和计划。因此,"战略计划"在现实中便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迷信战略,给商业的发展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真正伟大的CEO们,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中冥思苦想那些看上去聪明的战略,而是深入到企业内部中去,鼓励组织中的人们质询和创造;通过交流和共同工作,寻找解决一个个细节问题的方法;他们通过交谈和观察,搜集那些看上去也许无关紧要的信息;从组织中汲取战略,而不是制定战略。但是,那些深受"战略教育"的CEO,只是坐在组织结构图的顶层,假装在制订战略。他们为其他人设计看似非常聪明的战略,并让他们去实施;他们发布华丽的战略蓝图,在号角声中带着组织奔向末途。在这些人的带动下,战略变成了一盘棋,棋子——大块业务和公司——带着让市场分析家眼花缭乱的戾气四处移动。
  明茨伯格认为,这种对战略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作为经理人,需要掌握的是"应急战略",是根据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的战略,而不是如何在宽大的大班台后面,假装制定战略。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和环境的需要而制定战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战略的制定贯穿于战略实施的整个过程。
  向MBA开炮
  那种高高在上的"伪战略文化"的盛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MBA时尚的流行。
  "该停止流行的MBA课程了。我们必须创造真正的经理,而不是在教室里假装创造他们。"明茨伯格称。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明茨伯格曾作过一项调查。他请熟悉美国工商界的人列举他们认为的伟大的首席执行官,那些真正做出或者正在做出可持续贡献的领袖。结果呢几乎没有任何人提起任何有MBA学位的人,尽管MBA是一个时髦的东西。
  时髦是没有太多长远意义的,在教室中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管理者,是企业灾难的制造者。管理是一门艺术与手艺的结合。这种手艺并不是机械地制造,而是依靠拥有这种手艺者自身具备的操作感、分寸感、手感和质感。这种手艺只能从实践中学习,而MBA教育则只是教给那些学生各种理性分析的技能。
  明茨伯格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将MBA批驳得一文不值之后就完了,而是用了7年的时间,全新打造了一个融科学和实践为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简称IMPM),《跨越边界的管理》正是一篇关于这种管理教育新模式的总结性文章。在IMPM项目中,要求入学者必须是在职管理者,最好由公司集体派出,以便他们把工作带进课堂。所以他们不被称做学生,而叫参与者(Participants)。其次,IMPM由三大洲、五个国家的大学组成的一个联盟负责,每个国家负责一个为期两周的模块。同时IMPM还强调书本上的概念与自身管理经验相互验证、相互支持的反躬而思 (Reflection)。为此,甚至设计了与一般学校不同的教室,以方便小组内同学交流反思经验。
  IMPM打破了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是按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专业来安排课程,而是按照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五种心态 (Mindsets)来设计课程。这五种心态是:管理自我的反思心态、管理关系的合作心态、管理组织的分析心态、管理环境的老成心态、管理变革的行动心态。这个项目创造了很多把管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工作之中的方式,如反思作文、交换访问、现场研究、创业活动等等。有消息说,IMPM准备在中国建立一个非赢利的国际管理发展中心,负责IMPM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
  亨利·明茨伯格在成为管理大师中的焦点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界,特别是有着MBA经历的管理者们激烈的抨击,毕竟十多年来,虽然受到了与企业需求偏离、学术性过强和国际化不足等批评,MBA仍然占据管理学教育的权威地位。这些高傲的学院派管理者,必然地将明茨伯格视为"异端"。《金融时报》管理专栏主编迈克尔·斯卡平克对此一点也不觉得意外:"明茨伯格的观点经常引发MBA们歇斯底里的回应。他们为自己的MBA学位花费了超过12万美元,可是明茨伯格教授却把他们说得一钱不值。"但是,更多的管理者,认识到明茨伯格的价值,并坚信明茨伯格代表着最先进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网站目录投稿:亦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