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溥仪当时才三岁为何不让摄政王载沣当皇帝


  最近不少的人说,其实溥仪还有一位父亲叫载沣,但是溥仪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岁,那么为什么当时不选择载沣来当皇帝呢?这个问题其实看似简单,但是又不简单的,其中还有很多的故事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一般情况下皇位继承是父死子承,特殊情况下兄终弟及。溥仪三岁登基,继承的是光绪皇位,算是父死子承。由于光绪皇帝无子,溥仪是先过继给光绪皇帝载湉,作为光绪皇帝的儿子继承的皇位。载沣虽然是溥仪的亲爹,也不能自己当皇帝。再往上追溯,光绪皇帝载湉的亲爹是醇亲王奕譞,也不是咸丰皇帝奕詝的亲儿子,也是因为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年仅19岁驾崩、没有子嗣,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才继承的皇位,算是兄终弟及。但奕譞仍然是醇亲王,照样不能当皇帝。因此准确来讲,溥仪是过继给载湉同时兼祧载淳,作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共同的儿子才继承的皇位。
  在民间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没有儿子,可以从亲近的兄弟那里过继个孩子,当成法理上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的续了香火,这个孩子法理上就不是兄弟家的孩子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兼祧,兼祧人不脱离原来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由于光绪和同治均没有子嗣,过继给光绪当儿子的溥仪,同时也兼祧作为同治的儿子,算是一子两祧。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这种伦理关系是非常严格的。明朝时期,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且无嗣,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是为嘉靖皇帝。由于明武宗遗诏中只说朱厚熜继承皇位,没有说清楚继承谁的皇位,嘉靖皇帝继位前后与大臣开展了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杨廷和坚持主张嘉靖皇帝继承的是朱孝宗的皇位,应认朱孝宗为法理上的父亲(皇考),嘉靖皇帝坚持只认朱孝宗为皇伯考(伯父),而且要追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还要入太庙。结果嘉靖皇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对大臣采取了罢官、庭杖、下狱等手段,才取得最后胜利。而本来应有拥立之功的杨廷和一败涂地,张太后也完全失去了太后资格。
  溥仪能够当皇帝,完全是慈禧太后的一手安排。按照慈禧太后的打算,继承皇位的应是光绪皇帝的载字辈的下一辈溥字辈的皇室成员,同时年龄又不能太大,要先过继给光绪皇帝还要兼祧同治皇帝(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光绪皇帝的皇后,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清芬才能作为皇太后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同时还借助皇帝亲生父亲的力量辅佐朝政。多方权衡下,选择了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而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则作为摄政王,赞摄朝政,但摄政王的地位仍然低于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有最后的决策权。
  应该说,这是慈禧太后玩弄权术的最后杰作,满足了爱新觉罗皇室的需要,也实现了娘家叶赫那拉氏继续掌权的需要,但对于国家来说,则意味着连续三个幼年天子继位,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对于处在风雨飘摇和多事之秋大清来说,绝对不是个福气。当时的清朝,有一个年富力强经验丰富长君在亲自执政,则会省去很多麻烦,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实际上,这种安排也确实不稳固,结果也不太好。虽然在慈禧太后时代就着力培养,载沣曾作为专使出访德国,不辱使命,担任随扈大臣和正红旗都统等职,并进入军机处,但担任摄政王时年仅25岁,仍显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载沣担任摄政王后大肆任用亲贵,排除异己,罢黜袁世凯,搞皇族内阁,自以为军权在手,天下无忧,结果不仅已经掌握地方大权的汉族官员更加离心离德,年龄较大和关系疏远的满族大员也心怀不满,不仅革命党持续起义,原本支持清政府的立宪派也失去希望,转而与革命党合作,载沣执政三年,国内外局势更加激烈动荡,载沣也颇感回天乏术。1911年,湖北一省发难,各省群起响应,摄政王载沣掌握的军队却指挥不灵,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摄政王从此退归藩邸,不再过问政事。孤儿寡母的溥仪和隆裕太后在革命党和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下,方寸大乱,很快放弃抵抗,接受优待条件,颁布了退位诏书。从此中国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进入了共和时代。
网站目录投稿: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