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多钟的视频节目"魔鬼经济学"竟是18个人的内容运营团队、而且其中10个是产品经理打造出来的。 朋友从微信里面转发给我一个视频,"魔鬼经济学",让我看看,说挺有意思,做媒体的可以来研究研究。一打开,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开始以为是个新闻,细看不是,是个视频节目。 "魔鬼经济学"是个什么节目? "魔鬼经济学",看这名字,本能地觉得有戏,点开播放,是个视频动画,腾讯的财经频道出品的,的确不长,2分08秒,但是信息量还是挺足,短小精悍,看得出背后肯定有个不小的团队。朋友问我看完什么感想,我说,人家把我两年前想做没做成的事儿给做成了,出单集容易,出栏目难,也就腾讯干得出这事儿! 两年前我在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曾经大胆地想过做视频,为什么一定要做视频?因为我认为视频信息最能调动人类感官,也最能展现逻辑关系。但是成本太高了,不仅是制作成本,策划成本也很高,想在这么短时间讲清楚一件事儿,哪怕再小的事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100万播放量怎么来的? 也许出于好奇心,也许出于好胜心,我有点不甘心,在腾讯的新闻客户端扫了几眼,我不知道是腾讯随便一个栏目都这么多人看还是这个栏目真有这么火,几乎每一集都有20万左右的播放量,最多的一集播放量超过了100万!100万神马概念?瞬间觉得自己好渺小! 不过仔细看看选题和脚本,我就不得不信了。《从东莞看色情行业经济学》、《伟哥为啥只在在中国卖这么贵?》、《北京的小学为何越来越难上?》、《到底黄金改不改买?》……虽然不是很确定这个团队的既定思路是不是这样,但在我看来,这种新闻热点+知识整理的模式,占尽了便宜,它能切中每个人的利益或兴趣要害。想要标题做吸引人容易,想要内容也吸引人就有些难了,想要既内容吸引人还得不那么低级俗套,那就更难了,起码我不认为我比他们强。从东莞看色情行业经济学北京的小学为何越来越难上? 18人团队贡献2分钟视频值不值得? 给一位腾讯的朋友打了电话,打听了下,其他的且不说了,就一句话就让我瞬间石化了,他说就这么个节目,背后是个18个人的内容运营团队,而且其中10个是产品经理! 听说过腾讯做东西土豪,没想到这么土豪,连这么个2分钟的视频小节目都能下这么大血本!(当年我没做成这事儿看来也不能太自责了……) 收起我可怜和卑微的自尊心,静下心来认真想想,值得不值得,得看用户对它的需求,而且这个节目能火起来,有它的必然要素在里面,有些我们可以学,有些我们可能学不来。 1、实用价值。这种结合新闻热点与经济知识的智力输出,的确满足了一大批有求知欲和整理欲的用户的精神需求,观看后的收获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高附加值。另外,泛财经的选题降低了进入门槛,友好的界面拉进来一批对财经内容天然抵触却现在产生兴趣的新用户。 2、时间够短。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不仅把媒体冲击得七零八落的,也把人们的时间分割得零零散散,人们在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看冗长的视频了,一两分钟尽快讲清楚,这才是效率! 3、内容精悍。把短文章写得很长不容易,但把长文章写短,却是更不容易。没有两三个有道行的资深编辑操刀,这事儿做不成。 4、技术环境。但凡早两年,有多少人舍得在手机花流量看视频栏目的?现在动不动若干G的流量包,几乎无处不在的wifi,再加上视频压缩技术,这算天时地利了。 5、产品思维。以前听腾讯的兄弟吹牛,说腾讯是最善于用产品思维来做事的,这是公司的一个核心文化,我当时想不就做了个微信不错么,媒体这块儿跟产品扯不上关系。不知道是我太out还是腾讯太能扯,做内容生产除了编辑记者,现在都开始用产品经理了么?这是不是有哄抬行业成本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