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疫情期间阴谋论为何总能成功洗脑这本书里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随着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各种声音喧嚣尘上,关于新冠病毒的"阴谋论"也在一些媒体上死灰复燃。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这是一则发布于3月27日的微博,乍一看貌似有理有据,"美军"+"航母"=封闭空间,那还发生感染了岂不是明示了美国人是新冠源头?实锤了!于是在朋友圈,各种群里,广为传播。
  其实,这条微博中故意用了"今年一月后就离开美国进入太平洋"这句话作为逻辑炸弹,引爆吃瓜群众的思绪。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简单百度一下就能查到这样一条消息:3月5日,美航母访问越南。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这一条消息,直接就破除美军航母"孤立行驶"并且发病的预设逻辑。
  那么对于这样一条并不怎么高明的,通过简单动手就能自助辟谣的消息,为什么大多数的吃瓜群众还是选择了直接转发这样一个行为呢?
  这里,要引入一个"群体心理"的概念。
  群体心理
  所谓群体心理,顾名思义,就是"群体"的心理状态,那这里的"群体"又是指什么呢?
  这里的"群体",显然不是我们常规认识里指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而是指有着共同目标的"心理群体"。因此,这些群体未必需要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
  群体是"无意识"的,没有理性,只有本能。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支配。而推理、逻辑、智力,这些有意识的"理性"因素,在人类的实际行动中其实只起着很小的一部分作用。
  举个例子,由于每个人的从业经历,身份背景,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推理、逻辑、智力等"理性"的因素各不相同,但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的因素却大同小异。因此,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那些人人都有的情感、欲望、本能,在一个群体中就会被叠加放大,形成广阔的无意识之海。而人人都不同的智力、个性等,就像是撒到海里的盐——直接消失了。
  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群体总是"无意识"的。而长时间处于群体中的人,大脑也会被彻底麻木:他们进入了一种被催眠的迷幻状态,只能进行条件反射,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
  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群体"的特征有了一些更为微妙的变化。
  疫情之下
  而疫情之下的人群,刚好符合了这样一个群体的全部要素。"对未知的恐惧"、"对生存的渴望"、"对现状的担忧"这些共性的情绪集合在一起形成共鸣,被放大和宣泄,而"对表象的分析"、"对信息的甄别"、"对真相的探求"等理性的声音则淹没在巨大的噪声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里,"焦虑"和"恐慌"这样的情绪轰炸,往往占据了民众大脑50%以上的空间,而在公开信息和现实认知的偏差中,又产生了普遍的"不信任感"和"信息缺乏感",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对既有信息的不满,另一方面又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两者综合的结果就是,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并侵袭你的大脑,让你成为"群体"中的一分子。
  图片来源网络
  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抓住了这样的心理,不断向"群体"灌输着他们需要民众传播的信息。
  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法】庞勒《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
  于是,勒庞在他1895年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法】古斯塔夫·勒庞
  浙江文艺出版社
网站目录投稿: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