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理论著作。一百卷。五代延寿撰。成书于五代时期,书成后,由吴越王钱俶保存而未流通,直到宋元丰年间(1078—1084年)才由神宗之弟魏端献王刊出并分施各地名寺,宋元祐六年(1091年)再由徐思翻刻,本书由是始流传开来。"宗"、"镜"是指心,本书辑录佛教经论及诸祖贤圣之言,说明其主旨唯在一心,故名《宗镜录》。 延寿,俗姓王。生于唐天复四年(904年),卒于宋开宝八年(975年)。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五代及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禅师。年二十八任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镇将,后从翠岩禅师出家,得法于天台德韶国师。曾在明州雪窦寺(在今浙江奉化)任住持,法席大盛。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杭州永明寺十五年,弟子多达一千二百余人,针对当时禅宗流行的"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以及"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的状况,辑成本书,试图证明教禅一致、心宗有其义学根据,以此改变当时禅门忽视经教的倾向。相传本书是他在后周广顺二年(925年)住持雪窦寺时写成的。 本书共由三大部分构成:"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第一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说明本书的宗旨。从第一卷后半部分到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广设种种问答,详细说明与本书宗旨有关的各种问题;其中第四十六卷之前侧重说明法性,第四十七卷以后主要说明法相。从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其中引证大乘经论、诸祖语及贤圣集共三百条,以决疑问。本书宗旨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着重阐明"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体用相成,性相互显",教禅一致,天台、华严及法相诸宗的教义都可会归于禅宗的"心宗"。 本书主要采取自设问答的形式说明问题,书中旁征博引,"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卷帙庞大而主题集中。书中征引的材料中保存了一些现已失传的佛教思想资料。由于卷帙太多,致使本书的流传和影响受到一定限制。本书是宗密之后禅宗中比较系统地阐述教禅一致观点的理论著作,对于研究禅宗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另有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英殿重刻本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