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期待乡村教师培训更接地气


  说到培训,做教师的不会陌生。从外部来看,培训是教师职称晋升、教师资格注册的"硬杠杠";从教师内部来看,培训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技能、开阔教育视野、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说,培训成了教师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学校和教育部门对教师培训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乡村教师的培训方面更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使更多身处偏远的乡村教师能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进而优化自身的教学,优化乡村学校的育人"软环境"。
  但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许多培训呈现出高成本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现状,乡村老师把这种培训总结为"三多三少",即理论多实践少、网络多现实少、专家多教师少。鉴于此种情况,许多培训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由学习的机会逐渐演变成学习的负担。
  很多时候会看到,培训时专家在台上讲,受训教师在台下讲,只带着耳朵来了,把心思留在了外面;还会看见网络培训时授课视频在播放,电脑前却空无一人,时间久了拿起鼠标点击一下充数即可;还会看到培训结束以后,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课堂实践,都与培训前如出一辙,毫无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反思,为什么花大气力做的培训到了乡村教师这儿变味了呢?
  第一,培训内容的重叠化。以常见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例,在培训的方式上有集中培训,有网络培训;在培训的层次上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县级的。这些林林总总的培训内容都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提升,且培训的周期较短,一个年度内往往有好几次。
  第二,培训方式单一化。乡村教师常见的培训主要以网络培训为主,极少有情境式的培训。网络培训虽然覆盖面广,受益面大,但对教师的学习自觉性是极大的考验,且在人-机模式下教师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内心的不重视感。
  第三,培训师资理论化。乡村教师的培训师资许多由各高校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来担纲,专家们理论功底深厚,讲解也是深入浅出,可对乡村教师来说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觉,与自己的教学现实场景离得太远。即使有的专家充分结合了教学的实践案例,但对于乡村教师来说,这样的案例亦带有明显的"城市化"特点,离自己太远。
  第四,培训名额有限性。虽然近年来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受到各方的关注,但限于乡村学校有限的学生数量与点多面广的现状,乡村教师的培训能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所以在名额的分配上更多地带有一种"照顾"性质,也较城镇学校少一些。
  要提高乡村的整体从教能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在今后较长时期应该予以强化的一块,要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好、用实,用到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上,做到有效实用。
  第一,精准培训,有的放矢。许多培训失去意义关键在于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需求是"两张皮",老师们迫切需求的,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没有相关的学科支撑、理论支撑、实践指导,老师们不需要的却经常性培训。所以在培训前要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走到广大乡村教师中间去,听一听老师们的迫切需要,找准老师们的疑惑之处,进而针对调研中归纳梳理出的问题设计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
  第二,订单培训,个性发展。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每一门学科由于教师数量有限,难以产生同伴交流的真实场景,只能将问题积累起来逐步解决,加上乡村教师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教学指导,问题只能是越积越多,且个体之间对问题的期盼也不一。这时就需要外界培训的力量介入来帮助老师们答疑解惑,但面对不一的需求也不能按人培训,要将教师的个性需求转化为一般需求,将同类问题合并,并按照问题种类提供多样性的培训选择内容,让教师根据自我需求自行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培训项目及内容。
  第三,组团培训,逐一突破。对乡村教师单一的个体培训很难在教师群体中发挥出引导或先锋作用,对教师个体而言也只能在短时期内改善自己的教学,时间久了就会被原有的教学环境同化。所以,对一所学校的一部分或是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校整体的教学理念、环境,可以将培训效果最大化、持久化。
  第四,跟班培训,导师解惑。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只能看得见、听得到,但是摸不着,带不来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加大跟班培训的力度就是将乡村教师置于真实的学校环境、课堂环境中让教师寻找自身的差距,寻找困惑自己问题的答案,形成较为规范的教学流程。当然,在这过程中导师的指导作用极其重要,疑难解答、经验传授、实践指导等,让教师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之,乡村教师的培训要真正做到来自学校、回归学校、用在学校,切切实实为乡村教师解决问题,为乡村学校培养优秀师资,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也不能为凑学分而培训。
网站目录投稿: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