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很著名的战役,传言中的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人就是来源于这场战争。但是,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国力空虚,说起来正是其他国家偷袭攻打的好时机,为什么当时强大的楚国并没有出手,趁此机会攻打秦国呢?楚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白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很多人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为什么不趁着秦国兵力空虚,向其出兵。我们知道若是在秦赵在长平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楚国如果举国出兵,进军秦国,即使不让秦国灭亡,也足以让秦国元气大伤。其中好处对楚国简直是不言而喻。可当时的情况是,楚国丝毫没有这个意思。 长平之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当时赵国替被秦国欺负的小国韩国出头,结果赵国老大哥一马当先向秦国兴师问罪的时候,韩国却调转矛头跟在了强秦的屁股后边打赵国。秦国在长平之时主要害怕的一个是魏国另一个就是楚国。秦国在楚国的边界一直都保有颇强的军事力量,为的就是防止楚国钻了空子。而秦国防备魏与楚,也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着韩国对这两国制约。 在长平之战以前,各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混战,从春秋诸侯并立打到了战国只剩七雄。秦国历史上不过是个贫弱的小国,至孝公启用商鞅开始变法慢慢强大起来。而赵国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且与匈奴作战经验丰富,军事实力与秦国不分伯仲。 赵国对于长平之战立场并不坚定,始终还有着和谈的幻想。战事打打停停,打打谈谈。这就让诸国错误的认为,长平之战不会太过于激烈,可能最终双方能够和谈成功。所以各国没有太多的准备。 长平之战秦军主将是人屠白起,白起当年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使这个名字成为楚军将士最大的恐惧。同时楚国统治阶级集体昏庸,只抱着岸观火的心态,等着"捡人头",丝毫不知道弱国应连合抵抗强国的道理。 其次,楚国确实被打怕了,国家的上下文武都弥漫着对秦军的恐惧。直到长平之后,身为重臣的春申君才意识到秦的可怕,推动了楚魏练手支援邯郸。 秦军主力大军在上党地区,但是为了防备楚国,还是在武关备有一支秦军,数量虽不多,但极具威慑力。另外列国集体性缺乏纵横家,退一步讲,即使只在是秦赵战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以楚之力,倾力一击于秦,秦国也必然遭受巨大的损失。然楚国必须考虑攻打秦国之后国力受损,其他诸国趁虚而入的后果。当时又没有犀首或者苏秦这样的人物说服诸国。而此时的关东诸国确实又各存心思。 保卫邯郸之后楚魏赵能够联手,已经是实属难得,想让这些国家完全统一战线几乎不可能。所以楚国即使长平之时秦国空虚也不敢出兵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