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近日启动,"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据温儒敏教授透露,未来的高考语文卷面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会增加,阅读面也会扩大。高中语文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即强化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认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语言学基础已经极端滞后,这导致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等层面出现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应该从传统的语言学向语用学转型。荣维东教授强调,语用性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语用学是语文教育的母体学科,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亟待以语用学为基础进行重建。 笔者认为,现在高考语文题最大的问题是很少考查真实世界的语言运用。进一步说,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与大学脱节。要知道,无论大学学什么专业,都需要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或统称为读写素养,而这种素养应该是自中学甚至更低学段就开始培养的。 语文教育研究室主任魏小娜教授在《通过阅读来学习:中小学阅读教学新视域》中指出,从国际阅读研究发展的最新走势来看,阅读研究已进入运用文本期,形成了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新理念。应促使阅读超越语文学科,从语文能力向学习能力转型。这一转型可以拓展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空间:重视内容领域的阅读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阅读教学;重视信息类文本和非虚构类文本,加大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力度;重视高级阅读的专项教学,强化高级阅读的专项测评。 其实写作也是如此,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写作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思考。荣维东教授在专著《交际语境写作》中就强调了写作新理念:写作既是表达和交流的手段,又是思考和探究的工具。写作,有时是因为有某种见闻、信息、思想、情感、经验需要向人表达;有时则是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去思考、探究、发现、创造。写作不是想好了再表达,写作本身就意味着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不应培养粗糙的狭隘的乃至应试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应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读写素养。须知,我们不仅要学习阅读和写作,还要用阅读和写作来学习;语文课程不仅需要阅读和写作,其他课程也需要阅读和写作。换言之,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表明,不少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困难正是源自阅读能力的低下。魏小娜教授在《语文学科素养探析:"读写素养"的视角》这篇论文中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三维"读写素养"框架尝试梳理出了我国语文学科素养的12 条核心内容,很值得我们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机会阅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类型、主题和难度的读物,包括经典名著,并且要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报告。同时还要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的写作,包括文学创意性写作、学术研究性写作、思辨写作。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的纵深推进,相信语文教学会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