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 课 题: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543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399)。 一、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 5432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针对电商行业发展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现状,为满足当地高速发展的电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018年,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调研情况及实际教学面临的问题,尝试改革创新,引进当地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构建"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根据近两年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从产业企业需求侧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构建"管、办、评"分离、以第三方为主、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学生层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包括职业素养、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在教师层面,促进教师发展市场视野、专业技术、先进知识,实施系统性54321人才培养模式。 (一)衡量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5共"目标 1.共建 (1)校企双方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企业业务部门或整个企业入驻学校实习实训中心,将真正的企业岗位、企业项目、企业工作内容完整地搬迁至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进入基地即为企业准员工。 (2)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该模式实行"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教学队伍,分别发挥校内专业教师理论讲解、立德树人的教育优势和企业导师技能实操、岗位工作流程演示的企业优势,以"强理论、重技能"为目标,组建专业型双师队伍。 (3)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是54321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奠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方式和途径。在完成国家教学标准基础上,加入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来制订真正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更有利于校企深度产教融合,降低学生培养的偏差。 2.共享 (1)共享学生资源。学校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后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资源具有共享性。 (2)共享设备资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使用校内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美工实训室等相关设备,在进入企业技能训练、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也可使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相关工作设备。 设备资源的共享,为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3.共管 共管即对该专业学生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制、校企双教学制。 学校、合作企业配备1︰1班主任,分别承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进入企业实训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 与此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学校、企业分别组建教学团队,承担各自范围内的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并同时跟踪、考核教学效果。 4.共评 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结束后,要求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考核和实习评定,并完成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的选拔工作。 5.共育 校企双方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工作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要加强校企共育,共同开展系列思想文化活动。 (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4聚"前提 1.聚焦 聚焦到人才培养的定位。对学生就业岗位、培养计划、课程设计进行精确定位。 要求企业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充分调研,梳理出针对中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和岗位发展变化;要求学校在符合国家教学标准相关文件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岗位变化、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优化方案。 2.聚合 聚合即合成输出成果。深度校企合作并不是指学校与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应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更为优秀的企业平台,而检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标准,一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学生的就业去向。 3.聚能 即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共管、共评、共育目标的实现,赋能学生,赋能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让该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聚变 通过校企的共同培养对比学生入校时和毕业时的综合能力变化;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岗位能力的变化;合作企业在与学校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获得效益、人才结构的变化。 (三)"321"阶段分步走式教学实施 321即前3个学期以学校教学为主,完成公共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中间2学期以企业为主,完成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升专业技能,并跟岗实习,锻炼实际岗位的胜任能力;最后1学期为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生产建设。 三、小结 相较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 54321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的优势愈发明显。 企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与培训,使学生岗位技能得到质的提高;双师队伍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完成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全面转型为双师型教师的任务。 通过电商职教集团平台的构建,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进行了优化筛选,应届毕业生与往年毕业生在就业能力、就业岗位、就职企业等方面的情况有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