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据报道,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1200多名学生,最近连续体验了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据了解,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坚持了28年。每年的体验内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上一堂吃苦课"。该校负责人称,吃苦课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关心他人、提高自理能力。(10月16日楚天都市报)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课程,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吃苦精神,磨练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锤炼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可谓意义深远。华师一附中坚持28年在高二学生中开展"吃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可谓有思想,有创意,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我认为,要真正培养起中小学生的吃苦精神,仅靠一次、两次的短期生活体验活动还远远不够,必须因势利导、多措并举。 一是要制定课程规划,从长计议。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每个学段,学校都要在起始年级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吃苦教育活动计划。对于每学期搞哪些活动、每学年搞哪些活动、每次活动怎样开展、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等,都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要能做到幼小衔接、中小衔接、初高衔接,不断档、不留白。只有长期坚持开展,才能形成氛围,显现出效果。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要把"吃苦教育"活动做成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使"吃苦教育"质量更有保证,效果更好。 二是要实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吃苦教育,不仅学校要开展起来,还要引起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从某些方面讲,对孩子的吃苦精神培养,家长作为孩子首任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 现状问题是,我国实施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使一些家庭形成了不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表现出对孩子一味宠爱,娇生惯养,事事替孩子考虑,处处为孩子包办,让孩子基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既不用动手,也不用动脑。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很难不被养成温室之花,在挫折和苦难的风雨面前失去战斗力和免疫力。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这方面的专题培训,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争取家长配合。 三是要劳动体验和体育锻炼结合。劳动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好方法。无数事实证明,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都特别会做事、能吃苦、有担当,工作努力,成绩出色。家长在家庭内部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有意识引导、督促孩子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打扫家庭卫生、整理房间、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等,促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的习惯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可以带孩子常回农村老家或亲戚家,帮老家的亲人干一些需要付出一定体力的农活。通过劳动锻炼孩子的体力和能力,感受劳动的艰辛。 学校要开设劳动课,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参加一些体验式的劳动,增加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掌握劳动技能技巧。学校要开足上好体育课,不能顾此失彼,要定期组织大小型体育项目竞赛,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四是有意识尝试开展"吃苦头"体验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挫折教育、磨练活动,是培养学生吃苦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不妨尝试开展"吃苦头"活动,如集体野外徒步活动、登山活动、恶劣天气下户外活动,坚持洗冷水浴、吃农家饭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吃苦教育"是中小学生的一堂人生必修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折不扣为学生上好这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