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精致典雅的南派蟋蟀罐


  图中的蟋蟀罐,罐身呈鼓状,高10.8厘米,径12.5厘米。罐用极细的黑色澄泥制成,罐身有包浆,表面润滑如婴儿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黑色绸缎表面的光华。制作精细,腔薄。盖腔相扣,严丝合缝。罐盖上阴刻一幅山水图案,有山有水,林木葱郁中点缀有农夫、小桥,呈现一派生机野趣(图1)。罐盖另一面,钤印有一人形标识。罐底阳刻楷书方形印章"李焕章制"(图2)。李焕章系清末时制蟋蟀罐名家,生卒年月不详。前些年曾在一古玩图录上见过一件有李焕章款识的蟋蟀罐,上有"陆墓广惠桥北李窑上细"字样,可知其制作蟋蟀罐的窑址当在苏州陆墓镇。
  蟋蟀罐作为养蟋、斗蟋的必备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已经很流行了。蟋蟀罐的质地有瓷、陶、玉石及漆器,常见且最有价值的为瓷、陶罐。瓷罐只适宜作斗盆、观赏盆。而陶罐透气、吸水性好,更适合养蟋。宋代的蟋蟀罐现已无实物传世。明万历时刻印的《鼎新图像虫经》一书中绘有宋代蟋蟀罐四件即"宣和盆、平章盆、王府盆、象窑盆"且仅有图形,是何质地不详。据史料载,陶质蟋蟀罐自明代起即有名家出,著名的有万礼张,宣德年间又有苏州陆墓的邹、莫二家。罐身雕镂人物,极为工巧,邹家有二女,邹大秀、邹二秀,制作尤其精妙。清代则以赵子玉为第一,著名者还有李公明、李秀芳、李东明、李焕章、邹显文、邹东帆等。自明宣宗后,制作人即开始用印章形式将姓名制于罐底。陶质蟋蟀罐风格上有南北派之分,南罐腔壁薄,做工细腻,北罐腔壁厚,风格粗犷。万礼张、赵子玉都属北罐一派,但万罐、赵罐今已不可见。蟋蟀罐的最佳产地是苏州陆墓镇,此地所出澄泥质好,又有悠久的制罐工艺代代相传,清代的南罐制作名家多出于此。
  蟋蟀罐真正成为一种收藏门类较晚,一是斗蟋蟀长期被认为是纨绔子弟的游戏,蟋蟀罐也非高雅之物。明正德时,还发生过某皇后尽毁宫中斗蟋器之举,经过这番折腾,明代的蟋蟀罐已几近绝迹,偶有遗存,也是屈指可数。
  二是陶质比起瓷器更不易保存,清代的蟋蟀罐,到民国时即已珍贵罕见,像赵子玉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可值百八十大洋,与当时的道光官窑碗同值。笔者的这件李焕章款蟋蟀罐是祖传之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其小巧精致,被用于专门贮存全家人的各种工业品、副食品供应券,蟋蟀罐变成了贮券罐。在当时的年代,这些券对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极为重要,贮券罐被精心放在卧室中不易碰到的隐秘之处,在这种精心呵护下,这件蟋蟀罐才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真正的老蟋蟀罐存世量极少,且非收藏大类,在艺术品市场很少出现。时下收藏蟋蟀罐,影响冲击最大的是赝品太多。如能觅得真正的老蟋蟀罐,价值必定可观,而且可以预料,随着拍卖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人们对老蟋蟀罐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价值认识的逐步加深,眼下不起眼的陶制蟋蟀罐终究会登上拍卖大堂,一展风采。 (黄山何文秀) 《收藏快报》2006年2月22日1版
网站目录投稿: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