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X"证书 研学旅行 中职学校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在试点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技能教学特长,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职业证书培训工作中的培训者、联络人、建设者,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体系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一、作为培训者,需努力创新,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X"证书的含义是,学生完成某一职业岗位关键工作领域典型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梳理专业设置,积极创新改革,认真承担起"X"证书培训者的职责。 一是作为培训者,中职学校要认真研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转变观念,接受新理念、新思维。 要充分了解、熟悉相关专业"X"证书详细的政策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培训实施方案。 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X"证书的研读和执行能力。通过培训,要求教师先罗列所教专业应该考取哪些对应的"X"证书,整理出这些"X"证书与以前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不同?在数量上和名称上有什么变化?以及明确谁来考、在哪考的问题。 教师要率先达到"X"证书对相关专业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 ,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切身体会、明确新旧证书体系要求的异同。 对于新设置的"X"证书,教师要率先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熟练掌握新技能,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新、技能操作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具有高效培训学生获取"X"证书能力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学生"X"证书获取率。 三是要加大教学科研力度,提升"1+X"证书融合度。"X"证书是一种职业标准,能力是它的落脚点,而不是凭空设置。据此,中职学校要着眼于企业岗位工作生产流程和工作情况,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岗位的工作能力,调整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或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把所有相关问题融入到新制定的培养方案、新编写的培养目标、新设计的教学计划、新提炼的教学大纲、新编撰的教学内容、新开发的课程中,实现学历知识培养和"X"证书培训无缝对接。 以"1+X"证书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为研学导师证书)为例。2016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旨在通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意见催生了一个新证书——"1+X"证书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一个新职业——研学旅行导师。这个证书的出现与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及本科层次试点学校设置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导游服务、酒店管理、休闲教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密切相关。 "1+X"证书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部分主要考核关于研学旅行政策认知、安全落实、实施引导、管理服务等基本素养与潜在能力,其中涵盖了对知行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实操考核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模拟、应急问答等形式,进行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体验六个主题课程实施能力的考察。这个"X"证书显然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对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中职学校对现有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取舍,调整融合,加以创新,否则难以完成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影响学生考取"X"证书。 有专家认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具备综合教学能力、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带团经验是作为研学旅行导师的素质要求。研学旅行导师既要能胜任导游工作,还要会制定课程方案、指导学生、解答问题,简而言之,研学旅行导师就是"导游+教师",这样,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安全应急处理等相关课程,都必须纳入课程建设体系。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向实际操作能力的迁移,所以在教学培训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也势在必行。由此可见中职学校作为培训者,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任重而道远。 二、作为联络人,需多方联动,加大校企合作深度 "X"作为"1"(学历证书)的补充、强化、拓展,是职业教育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与企业、社会联系密切。 在"X"证书试点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以一个联络员、联系人的角色身份出现,广开大门,广泛联系,积极作为,织就一张密实的、培养学生成才的、拓展学生就业的网络,共同育人,统筹推进。 以研学旅行导师证书考核为例,学校应与社会上的研学旅行机构密切联系,多让学生参加实习、培训活动,多参加由研学旅行机构组织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熟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制定、流程安排、工作职责等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不定期邀请研学旅行机构的管理专家来校讲学、培训,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研究课程开发设置,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以此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学校还可以同研学旅行基地密切联系,让学生侧重了解研学旅行基地的文化属性(革命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和景色特点,学会利用不同资源的属性(文化、历史、自然、科技、教育属性),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任务目標。为培养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讲授能力和研学线路开发设置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掌握第一手资料。 学校还可以加大与研学旅行营地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营地的住宿餐饮规模、设施特点、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 学校还可以与研学旅行活动的主办方(中小学校)加强联系。平时可以让中职师生多参加中小学校的活动,了解中小学生和同龄人的性格特点,提高研学导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活动设计的针对性、趣味性、吸引力。 中职师生还可以参与到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为活动制订方案,联系研学旅行机构、基地献计献策,锻炼专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三、作为建设者,需积极作为,拓宽教育参与度 如果说"1"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技能教育,那么"X"则是对其中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检验。当前"1+X"证书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还存在许多盲点和不确定性。 例如,有的专业还存在内涵不明确,市场上培训机构设置不合理,谁发放证书,谁确定培养内容、培训考核标准等问题,专业课程缺乏成熟的教材和评价体系,缺乏较为权威的论断,教育资金筹措也是个大问题。这种情况下,恰恰给中职学校提供了参与建设发展的大好机会。 仍以研学旅行证书为例,中职学校可以与相关教育部门联系,充分利用红色旅游革命区、民俗文化馆、高校科技馆等地方资源,携手共同开发制定所在地区的有关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编写突出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手册》,开发相关课程,制定研学旅行路线,编写专业教材。 中职学校还可以与教育部门共同建立管理规范、责任明晰、安全保障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中职学校还可以参与到研学旅行评价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中。从对参加研学活动的中小学学生评价、对研学旅行导师评价、对学校组织评价、对课程评价、对研学旅行基地评价、对研学旅行机构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注重多样化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从源头上避免"只游不学" 的现象发生。 中职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现有专业的实习场地和设备,尝试建设打造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用于接待、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 例如可以根据烹饪专业、烘焙专业的专业特点,以传承地方美食小吃、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尝试进行传统文化类的研学旅行基地申报和建设工作。 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利用原有的职业技能考核培训站点资源,与社会上的"1+X"证书考评机构联系,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证书培训考核的相关路径,尝试申请创建"X"证书认证考核站点,扩大"X"证书考核数量。 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高职院校,为大学生"X"证书考核提供方便,增加证书考核量,扩大办学规模。 参考文献: 薛兵旺,杨崇君.研学旅行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