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庭和学校要多从我们的角度思考教育


  家庭和学校要多从"我们"的角度思考教育
  (2018-11-06 08:03:07)
  前不久,一则《罚站学生几分钟教师被关7小时》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当事双方孰是孰非已有定论。事件虽已平息,但留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反思并没有停止。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学知识、习文化、长才干,为孩子未来打下坚实基础。谁能帮助孩子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当然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家长既然有求于老师,又怎么会视老师为敌人而"大打出手"呢?同样的道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希望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学好知识、考出好成绩、培养健全人格,让他们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这样美好的教育目标单靠教师一方的孤军奋战显然不能做到。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二者是不可替代的互补关系。既然家长与教师双方的教育目标有不小的交集,那么家校双方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家长和教师就形成了一个"我们"共同体,都应该为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而努力。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方法适合吗?
  从理论上讲,家长和教师都希望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快速、高效的最佳教育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和家长各自为政,学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就拿本案例来说,一个小学生因迟到受到教师的责罚,她不是悄悄地感到羞愧而是立马打电话告诉家长,这背后难道没有家长的教育方法所做的"努力"吗?家长接到电话后所做的出格事足以说明这一点教育事实是存在的。当然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学生迟到罚站虽不是什么大的违规问题,但试问罚站是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办法吗?所谓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教师是否作过深层次学习、理解和尝试?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出现严重分歧,激发矛盾就成为必然。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合作才能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
  厘清了前面两个问题,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怎样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如何打造一个"我们"教育目标共同体?深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王怀玉老师告诉我们,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建设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和教师的真诚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家长、班级集体的共同成长,这座桥梁的名字就叫家校沟通。良好的家校沟通须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学校和家庭都要把教育的效果看得远些、再远些。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倾听家长内心的真实声音,先期知晓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家长存在与自己教育观念不尽一致的地方,可以尝试与家长交心谈心,尽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对于少数自以为是、固守己见的家长,可以智慧地让学生先接受进步思想,然后通过学生去"反教育"争取家长。
  二是在教育方法上达成统一。教育效果最大化取决于家校合力最大化。为争取家长方面的教育力量,班主任不能图简单,更不能坐等观看,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远见卓识,主动寻求机会"示爱"于家长,要把自己认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分享给家长,耐心真诚地倾听家长为孩子所思所想及所作所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或矫正"我们"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对于分歧点的处理,要以心换心、真诚与家长达成约定:家长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学校的坏话,教师不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家长的不对。事实证明,相互指责的家校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任何一方的"拧反螺丝"教育,必然导致效果打折,甚至前功尽弃。
  除此之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专业水平能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带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新变化,要与时俱进选用信息时代的办法实施"接地气"的教育。对于少数家长给孩子成长目标的低要求,一方面要接受并允许这样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要尽自己教书育人的"一厘米主权",不歧视、不打击、不放弃,多措并举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
  家校沟通是通向教育目标必经的通道,家校沟通能将家庭和学校有效融合为一个目标共同体,有了"我们"这个共同体,也就有了共通、共容和共同目标达成的基础。
网站目录投稿: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