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香肠成就小镇百万富翁 湛江人陈继熊打小就认为,除了他,他们家没人有做生意的天赋。"我爷爷是我们镇上有名的厨师,炒菜、卤菜、煲汤样样拿手,可一辈子都在别人厨房里做事。父亲既不喜欢做菜,也不喜欢做生意,上了一辈子班"。 1985年,18岁的陈继熊从爷爷那学会了卤菜。但他没有给人打工,而是开了个作坊,自己做香肠。做好了,就用自行车驮着到酒店挨家挨户推销,香肠上还要贴上商标"金羊兴"(化名)——这是他爷爷的绰号。打着他爷爷的名号,一天也能卖个两三斤。 到了1988年,镇上办起了有线电视。当大家都围着电视兴高采烈地看新鲜时,陈继熊却看着这些观众露出了神秘的笑容。他要在电视上打广告,当时这个台一条广告都没有,成天放电视、电影节目。和台长一番讨价还价,他用几千元,就买下了中午、晚上黄金时段和午夜场三个收视率最高的时段,也是这个小台当时惟一一条电视广告。 但电视台还不知怎么做广告,陈继熊就土法上马,自己当起导演。他写好广告词,要一个歌唱得很好的哥们,学着电视上的广告腔调,把广告词念一遍录下来,然后再把他的香肠图片放一遍。"如果摆在现在放,根本看不得,做得太粗糙了"。一到廣告时间,有线台就把节目掐断,放一遍广告。一天要放十几次,一次就是两分钟。"哇!不得了,从那以后,每天天刚亮,我们家的店门口就围满了人等着买香肠。人多的时候,排队的人有几十米长"。 几年工夫,他已成了百万富翁。"在镇上别提多风光,老乡们都把我们家当地主看"。 成也广告 海量投入捧出名牌 后来一个朋友拿出一幅全国地图,要他把他们的小镇找出来。陈继熊说找不到,朋友说,你"金羊兴"的红旗就是插满全镇,在全国地图上还是看不到,为什么不试着走出去,到大城市发展呢? 第一站,他看中了离他最近的湛江市,还是用广告开路。但"金羊兴"这个名字不能用了,有点土。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找了十多家广告公司帮他设计新商标和电视广告。新商标定名为"福满堂"(化名),他就此成立了福满堂肉制品公司。电视广告也经人推荐,找到珠江电影厂一知名导演帮忙,对方开价2.5万元(当时其他广告公司收费都在5000元之内),他爽快地答应了。 在广告投入上,他听从了一个保健品老总的建议,在湛江,让"福满堂"全方面地打广告战。首先在湛江电视台,一天投入6000元的广告费做电视广告,再在电台上,用粤语、雷州语、普通话三种语言一天播20多次广告。报纸上也是每天投入上万元做大幅广告,再印制几万份海报、宣传画做户外广告,还要配上各类抽奖促销活动。"当时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湛江人都知道我们福满堂香肠"陈继熊最初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的香肠当年销量激增。"在湛江,不知道福满堂香肠的很少,我也成了当地的名人"。 败也广告 转眼间被"黑洞"吞噬 第一年,陈继熊投入了100多万元的广告费,虽然效果明显,但财务报表还是亏损。那位保健品老总说这是放水养鱼,等鱼长大了,才能卖出好价钱。所以,第一年亏是很正常的。 但他们都忘了一点,他们是按保健品营销的模式来卖香肠。"保健品是什么利润?十几倍的毛利呀!香肠是什么利润?只有50%的利润。"这种盈利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广告投入,但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工厂每天出那么多香肠,广告量上不去,销量马上跟着掉下来。然而广告量上去了,销量怎么也突破不了临界值。湛江只有60万人口,辐射力又不够大,他的香肠销售已达到了极限,"如果一开始把广告费投到广州这样的城市,我可能不会死"。 此前,他花40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新厂生产香肠。为了降低成本,他又在湖南花50万建了一个冷冻库。湖南猪肉便宜,他就专门从湖南收猪宰杀,冷冻好后,再运到湛江加工成香肠。但此举仍填不平广告费这个"黑洞"。 到了四年后,他开始借债维持企业运作。坚持了一年,他再也拿不出新的资金。债主们眼见他"翻盘"无望,纷纷堵上门来要钱。 一个商场上的朋友开价10万元收购陈继熊的公司和商标。"10万元够什么,我为这个商标投的广告费就有200多万元,我的厂房设备也有100多万元,10万元就要买走我所有的心血?"那个朋友说,"不强迫你,想卖就跟我说一声"。当年年底,没得选择的陈继熊在转让协议上签了字。桌子上,一头是十万块钱,一头是协议,旁边是一群债主等着分那十万块。刚拿起笔,他的眼泪就夺眶而出。 "那年春节,我们全家只有200块钱,还有50元是假钞。到了夏天,瓦棚房热得睡不着,女儿整晚地哭。要知道在老家,她过的是像公主一样的日子呀。"事隔多年,提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