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艳艳 一、前言 上周四,晚上吃饭的时候,闺蜜Amy跟我诉苦:"我要崩溃了!领导让我做PPT,我在纠结目录要怎么设置,可一天过去了,还是不知道要怎么改才好。横着不顺眼,竖着也不好看;列表式太单调,循环式又不太合逻辑……真特喵不想干了!" 端午节前去客户那儿做项目,午饭时听客户闲聊,得知:他们内部的工作汇报,哪个部门的PPT外观做得最好,这个部门就要被砍掉一个人! 这不由得我好好思考由PPT这件"小事"而引发的两个截然不同观念的缘由了。 Amy的做法是为了追求完美,而客户公司更注重高效。 从表面上看这种追求"完美"的特质应给予极大的赞美。但实际上,花费80%的精力,只为追求20%,甚至不到10%的效果相比,这实在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 二、你所追求的"完美",把自己变成了什么? 哈佛大学的泰·本博士对"完美主义"下的定义是:一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对失败的失能行恐惧。这种恐惧使得我们在心理上屡屡受挫,最终面对现实只有认输;而在行动中拘于小节,进程缓慢。 1、"完美"导致心理上的挫败和抑郁 一个完美主义者到医院看病,他进门就对医生说:"大夫呐,我全身上下都难受。"实际上,他只是最近没有休息好,肝火旺盛了些。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后,问他:"如果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换一下自己的器官,你想先换掉哪一个?"他叹了口气,说:"大夫,我的心、肺、肝、胆、脾、肾没有一处是好的,全换掉吧。" 完美主义者总是把1%的不完美归结成99%的失败。 刚开始在行动中拼着不服输、用不罢休的劲头,一路向前,但隔不了多久,不完美此起彼此地出现。一旦某项事情没有按心中的期望完成,便会产生自卑、受挫的心理,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完美,担心失去他人的认可。 慢慢地,也就产生了倦怠感。加之,手上总有太多的理想目标和完备计划,日积月累的倦怠感让他们整天生活在挫败和抑郁中,无法自拔。 对朋友Amy来讲,其实她很想把这件事做好,可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能如预期一样做的完美,便产生了焦虑、心理的挫败,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个岗位,这点事情都干不好,那还能做什么更重要的事情?! 2、"完美"导致行动上的拖延和逃避 完美主义者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只要我不去做,就不会面对不完美的结果。 像Amy,因为一个PPT做的不好,竟然就有了离职逃避的想法。那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因为拖延或逃避而把自己和事情搞得一团糟时,怎么可能还是完美主义? 在一次工作例会中,同事小黑被老板"骂"了。因为领导让他那天交的策划方案,他交不出来。理由是他在选择发布渠道时纠结了好久,怎么写都觉得不好,又没查到合适的素材,干脆就没写了,他还特别委屈地解释说自己已经提前一天准备了,然后他的不故意导致了公司产品拖延了整整一周。 三、3P模型帮你摆脱完美主义症候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也就是 "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思维。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说:"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如果不能做到最好,那我就不做了。"——完美主义者总是这样赌气。 那么还有得治吗?当然有! 第一、Permission,接受现实,识别完美主义假象 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在我们的生长的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而这并不是我们的错。 当我们学会走路,当我们拿到了满分,当我们荣获了奖项,我们会听到什么呢? ——太棒了! ——你做得好,真为你骄傲! 我们很少会因为过程中付出的辛苦而被奖励。 长此以往,我们只盯着最终结果的好与坏,却不知最终的好是由一点点的好慢慢叠加而成的。 近些年,因为自由的教育模式被更多人认识到,这方面已有一定的改观,但是因为习惯,我们仍必不可避免地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 完美主义,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而我们需要识别完美主义的假象。 第二、Positive,走出挫败和抑郁,步子往前迈 很多人以"完美主义者"自居,认为这是自己追求专业的一种体现。其实不然,完美主义与专业精神只有一线之隔。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你是否愿意基于现状、盯紧目标、继续往前。完美主义并不是我们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标导向,只要有1%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就停滞不前了。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地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 所以,在意识到完美是一种虚幻的假设后,我们这一步要做的就是,放低自己的初步期待值,积极从已有行动中汲取下步行动的能量。 我第一次写作时,觉得太过艰难,迟迟不肯动笔,拖了一个月之久都不愿意开写。最后,王老师让我不管好坏,先写出最差的大白话交上来就行。我照做了,然后竟然发现自己写的竟然还不算太差,起码结构还是十分清晰的,润色过内容后竟然也收到了不少好评。当然,初稿最终和终稿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说,初稿只是马马虎虎地写了1500字左右,但这却给了我不少的鼓励。 第三、Perspective,转换视角,探究问题本质 这个P是前面两P的升华。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因完美主义带来的心理和行动上的问题,而且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我们使用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提出的心理对比WOOP模型来转换视角,探究问题本质:设定一个内心的愿望(wish),如果完成最好的结果(outcome)是什么,在实现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obstacle)是什么,为了克服障碍,你计划(plan)怎么做。 值得注意的是,你在转换视角的过程中不是毫无逻辑地浮想联翩,而是要界定问题,探究本质。如何探究问题本质,《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这本书中有教读者如何界定问题,探究本质。 我们利用WOOP模型解决朋友Amy的问题: Wish:她希望能够在今天下班之前把做好的PPT交给领导,并得到领导的认可。 Outcome:如果完成了,最好的结果是领导认可了她的工作;而且自己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其他让自己能力提升或放松心情的事情。这简直是一举两得。 Obstacle: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最担心发生的障碍是自己会反复纠结于PPT的格式,A、B、C……多种版本。经过深层次分析一下,你会发现无论哪个版本都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限制,而不是从领导的需求出发。 Plan:一旦你又纠结PPT的格式,你就想:花费太多时间在PPT的外观格式上,在领导看来这可能是一件多么浪费时间的事情,不会得到认可不说,反而会因为效率低而受到批评。 (我想客户公司为PPT制定的"砍人规则"也是基于此吧!)。 按这样视角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本质,是不是你的完美主义病就得到医治了呢? 四、结束语 还在追求完美主义吗?别傻了!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你所认为的完美其实是一种假象。相反,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在心理上屡屡受挫,在行动中拘于小节,罔顾大局。 那么,该如何破除完美主义呢?3P法则简单易上手,1P,Permission,接受现实,识别完美主义的假象;2P,Positive,走出挫败和抑郁,步子往前迈,3P,Perspective,用woop模型转换视角,探究问题本质。 大卫芬奇的经典影片《搏击俱乐部》中就有这么一句台词:不要让自己什么都有,不要让自己十全十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