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张写满慌张的门票 没有与焦虑斗争过的老板,不足以谈论基业常青。有一千个商人,就有一千种怕与爱,不同人的焦虑与渴望,同年龄、经历、性格有关,也与所身处的时代有关。 市场经济激发了商业的活力,人口红利造就了GDP增长,互联网让传统企业耿耿于怀,而对财富的追求始终激励着人们向上努力攀爬。 商人、企业、市场,他们的焦虑与渴望,究竟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渴望冲出体制束缚,解放生产力,但同时又焦虑于政策的不确定,为该不该、能不能办企业感到焦虑。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犹如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中,企业焦虑的是供给关系、政商关系以及销路问题——产品卖给谁,渠道怎么做? 进入新千年,中国终于叩开WTO的大门,在"浪来了"和"狼来了"的博弈中,企业为跨国品牌带来的压力焦虑,为市场与渠道多变焦虑,为品牌塑造与产品创新焦虑;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商业思想、商业模式、技术手段蜂拥而至,过往的经验、机制统统失灵,一切要素都被重构。企业们焦虑风口,焦虑转型升级,焦虑电商是否真要革了实体门店的命?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情绪。在中国这样一个激荡而又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必然充满各种不安与焦虑。每隔一段时间,不同行业的企业总会发生一些整体性的"危机",这些"危机"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挤压,也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迷思。当一个旧的价值体系被破坏,而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时,"成长性恐慌"就会始终伴随企业。 事实上,任何时候,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安全感,都有着强烈的求变欲。因此不难理解,每当时代出现些许"风向标",他们都急切地想去抓住剧烈变化的东西,希望抓住下一波的商业趋势,从而在不确定的未来占得先机——至少不至于被淘汰。 危机感与"自救手册" 过去十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的剧烈变革,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重构着商业的边界。 在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之下,大公司基业常青的命题受到挑战,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财富》500强公司有一半从榜单消失。而在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 市场的"残酷物语"之下,人人都有危机感。 传统企业最大的焦虑来自于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的降维攻击之下,内心深处往往有着一种"时不待我"的急切与盲从。钱不知道该怎么赚、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卖、广告不知道该怎么投、消费者也不知道在哪里,甚至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就连华为如日中天的时候,任正非也会焦虑,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互联网公司的焦虑是用户、速度和护城河。大公司靠资本、靠规模、靠快速模仿产品功能蚕食小公司,小公司忧心于要么被做掉,要么等着被收购给巨头打工。 但反过来,大公司又有一种焦虑是来自于创业者,害怕创业公司看到了他们视线之外的战场,甚至在某些领域走在了前面。很多互联网大佬坦言,"我们也很焦虑,怕成为传统互联网企业"。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大的焦虑,就是创业本身。如果选择了创业这条路,根本难以停下,而在成王败寇的评价语境下,创业者往往容易被英雄化或者悲情化。事实上,不管置身于哪个行业,创业者都必须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你做的事情,壁垒有多高,护城河到底有多宽? 资本更是焦虑背后的翻云覆雨手。随着险资大量进入资本市场,"门口的野蛮人"虎视眈眈,攻城略地。"宝万之争"带来的是上市公司企业家普遍的焦虑情绪——"明早醒来,公司控制权还在不在我手中?" 不确定的未来,看得见的焦虑。对于身处商业大变局的企业而言,看上去都需要一份"自救手册"来对抗焦虑。但殊不知,与其拼命战胜焦虑,不如成为焦虑的"朋友",进而将它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中国企业的焦虑从哪里来? 2011年,诺基亚新任CEO艾洛普发出内部备忘录《燃烧的平台》,提醒他的同事,诺基亚的旧平台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结果,他带着员工跳上了另一个准备沉没的平台——Windows Phone。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冷笑话。 中国正在崛起,过去多年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全世界可以说首屈一指。俄罗斯、日本、东欧、拉美,更不用说非洲国家,无论生活的提高,还是国际地位的提升,谁也无法与我们相比,我们进步的速度叫人惊异。 而对企业来说,这似乎就成了一场时间争夺战。"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尤其是当下,新的技术疯狂涌现,商业环境急剧变化,前有天花板,后有追兵,颠覆者不知道将在何时出现。企业面对时间的压力和焦虑倍增。最大的风险在哪里?不是不知道怎样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如此着急?为什么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盛,企业家内心却越没有安全感?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的无限性,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是一个社会能够存在的根本要求。然而现实环境中资源分配不公、阶层流动困难等种种问题,造就了时代的焦虑心态。在能快则快尽量快的比拼中,我们逐渐丧失了慢的能力,也失去了淡定与冷静。因为我们总在担心,如果這个机会不抓住,就会被抛弃;如果我们不快人一步,就会被落后。 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公共生活出现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个人迷失在成功学之中,盲目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的健康;企业则打乱原本的节奏,违背商业规律,过早地把自己作死。 说到底,时代的焦虑与企业的焦虑,终究是人的焦虑。我们必须承认,讲究公平的社会也需要一个起码的效率,现在需要回答的只是效率靠什么得到。 想要在时间跑道上成为最后的赢家,实际上是一条漫长的征途。当我们懂得了如何与现实相处,学会了张弛有度,才能找到克服焦虑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