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路径探析


  摘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他们价值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价值内核,与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联系,充分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无疑具有重大的牵引和助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正所谓"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习近平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因此,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按照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而"精髓"就是"精华",就是"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指的是就事论事;价值判断则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为中华文明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活水源头。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文化自觉与自信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烙有各自特点的价值观念,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强行移花接木、植树种草,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水土不服、一败涂地。综观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理念,虽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形成的,但其思想根源还是来自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个基本源头,并且历经了几个百年才最终塑身定型。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价值观,显然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后果上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注重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以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作为基本价值资源,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使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底色,展示出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这正是深刻把握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真实表现。
  (二)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又直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从一代一代眾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和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经文典集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风尚。从国家的价值目标上,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价值,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认为"和"是万事万物生存的基础;利民、富民、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处处可见,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大一统"一直贯穿于封建皇权思想始终,甚至尊始皇为"千古一帝",主张国家的统一一致,反对分裂、抵御外侮,等等。从社会的价值取向上,"仁"的道德规范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认为"仁者,爱人",主张"克已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从公民的价值准则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德行"文化,讲求敬祖、爱国、崇礼、厚德,倡导"仁爱孝悌"的道德准则,"身、家、国、天下"一体的人伦设计,并作为处世、立世、行世的基本准则和信条,等等。以上这些价值观念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影响广泛,侵润深深,历久弥新,有如源头活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动力和源泉支撑。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
  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一思想源泉。
  (一)认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与糟粕?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意义。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扬弃什么,直接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当务之急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紧密时代特点
  面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传承?比如,备受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必须扶!因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怎么扶?如何在助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也是今天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即使是其中的精华,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合理汲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起到精神导航的功能和助推剂的作用。
  (三)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载体和形式
  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着力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和氛围。采取行政推动与大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各类场馆、讲堂、社会团体,借助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运用新兴媒体、公益广告,以灵活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氣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参考文献:
  [1]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
  [2]杨汉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07).
  作者简介:姜楠(1981.1-),女,四川成都人,法学硕士,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网站目录投稿:寒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