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理师阿诺 看科胡特的思想,总能让人有中深刻的被触动感。在他的理论中,常常会见到"夸大自体"的概念。科胡特认为一个健康人格的发展,在婴儿的早期阶段,与之养育者(母亲)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夸大自体"的关键阶段。 克莱茵也曾提到过,早期阶段的婴儿将自己与母亲看作为一体,母亲(乳房)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自己是好的,优秀的,那么当自己饥饿的时,母亲也能够恰好将乳房放进自己的嘴里,那么说明乳房是好的,自己也是好的。’这样的一种母亲及时回应婴儿需要的互动,可以帮助婴儿巩固住这种全能感。 同样,科胡特也提到了这一点,并将其阐释的更为清晰,他认为在与养育者(母亲)之间的早期关系里,婴儿常常会将养育者经验为自身的一部分延伸。带着对自身全能感的幻想,婴儿需要一位如ta自己一样全能切完美的养育者(母亲)回应并满足ta所有的需要。如果我是优秀的,那么你(母亲)也是优秀的,同时你也能赞赏我的优秀。 书里,用一句话描述了此刻养育者应具备的心理状态:"你很棒,且我是你的一部分。"我看到这句话时,却将其误读为:"你很棒,且你是我的一部分。"觉察到自己的误读,感受到内心强烈的震颤。没有想到,这样的一种内在逻辑会如此深刻的印在心里。想想自己的成长道路,观望周围的人群,似乎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听说有位颇有才艺的姑娘,就要上大学的年龄了,却还会因为在家庭聚会上,拒绝父亲要求其当众为全家表演节目,而后遭到父亲的毒打。挨打的理由是她不听话,不给大家表演节目。这样的事情似乎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这是个例子相对极端了。常见的往往都是父母要求孩子见人就背诗,见人就唱歌跳舞,展现才艺。每当见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觉得那孩子可怜,像个木偶,身上被绑住了绳索,如果不按照要求举手抬足,那么这些绳子恐怕会把自己稚嫩的皮肤勒的生疼。 在这个极端的例子里,我看不到父亲对女儿的才华是欣赏的,似乎女儿的优秀是他用来展示自己优秀的工具,似乎只有在女儿当众表演的时候,别人投来赞赏的目光的时候,才是对他作为父亲角色的肯定。这里面,其实没有女儿什么事情,归根到底是这个父亲想要肯定,而且是来自于他人的肯定。借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想到这里,我会觉得这个父亲可怜,但同时也同情那个无辜被卷入的女儿。 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着"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的骨肉,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生活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作为一个附属品出现,似乎我们几乎不可能有一天会独立出来。有些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妥协,也将自己视为他人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为他人的愿望付出着努力,一生都认为他人的愿望就是自己的愿望,一生都担心因为自己的不够优秀而玷污了他人的完美,并为此而感到内疚。但无论如何,只要凝神倾听,就会听到来自于他们内心微弱的反抗声音,那是希望,是我们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生命的希望。 此刻跳在脑海里的画面是:哪吒说"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然后自刎,然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