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其核心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在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又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将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生活;结合 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其核心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综合实践不仅是学生课堂的活动,更是他们主动融入生活的活动,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一、将技能操作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技能操作教学模式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配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动脑和动手,用实际操作来代替书本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优化。实践操作比对着课本讲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积极性。技能操作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确定主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比如,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包水饺"的实践教学:第一步,确定主题。让学生基于主题,确定自己将要了解和水饺有关的一个问题。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询问大人、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究。第三步,实践操作。在学生对水饺各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做水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水饺中的亮点,并指出不足,对学生的提问,也应及时予以讲解,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制作水平。在制作完成后,可讓学生进行自我点评、相互点评,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 二、将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社会综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与社会实际脱节,是很难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应积极引导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际,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帮助他人为乐。此类活动一般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选择内容;第二步,联系准备;第三步,实地服务。比如,可在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让这些孤寡老人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知道要尊重老人、关爱老人,也可带领学生为军、烈属、孤寡老人义务劳动,还可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开展不规范汉字调查活动、去除不文明广告等。又如,在一年一度的植物节,可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将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题研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可以操作的切口较小的研究专题。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第一步,确立方向;第二部,进行任务分工;第三步,合作探究;第四步,交流提升;第五步,成果展示。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一个小课题的选题到结题的周期以一个半月为宜。比如,在让学生进行《家乡巨变》专题研究时,可开展"家乡巨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家乡的成长历程。确定这一主题后,让学习小组去开展实践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制订一个课题实施方案。然后按照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向老一辈人请教、采访有关单位负责人,或者通过搜寻老报纸,或者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家乡老照片等手段,逐步了解家乡人民近三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民间采风等形式拍摄家乡风貌的变化,最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整理汇编,然后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四、将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出发点,将所学的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的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会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逐步跳出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