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默克尔总理会谈并见证一系列合作文件的签署、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开馆仪式、在奥林匹克体育场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赛……7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德国的国事访问精彩纷呈,成果丰硕,为中德高水平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中德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今年是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45周年,中德建交45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成功故事",经过45载风雨历练,中德关系日趋成熟,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呈现三大特色。 首先,中德关系战略性合作不斷上升。这是由两国的大国地位所决定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德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德又分属横跨亚欧"一带一路"东西两头经济圈,即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国是东亚经济圈最大的新兴市场,德国是欧洲经济圈最强的发达市场。正是这样的特别份量,两国关系的战略性合作意义凸显。 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密切,增进了相互了解、理解和政治互信。习近平主席两次访德。默克尔总理十度访华,创西方领导人之最。双方拥有近80对各领域对话机制,为双边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尤其是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中德高级别财金、人文、安全对话机制,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等相继启动,充实了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中德合作也逐渐向航空航天、海洋、极地、网络等空间延伸。 此次中德两国领导人会谈,对提升两国战略性合作充满期待。习近平表示,双方要密切高层交往,发挥双边对话机制作用,提升政治互信。充分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加强对话交流,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 默克尔表示,德国政府百分之百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德中两国要携手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密切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合作,就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国际发展合作沟通协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况且中德两国没有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核心利益矛盾,完全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促进两国关系提升合作水平。 其次,中德关系互补性非常强。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国,占中国对欧盟贸易的三分之一,德国也是对中国转移技术最多的发达国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学习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两国也都是贸易顺差大国、外汇储备大国。 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使中德经贸合作具有先天优势。中国内需市场大,工业体系完备,资金和劳动力充足。德国科技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发达,职业教育和中小企业闻名世界。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有着相似处境和立场。特别是中德分处工业革命两个不同的时代,德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国尚处于工业化时代,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有着广阔的互补空间。 在技术方面,德国比较领先,而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特别是缺失高端技术。以机器人为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国产品牌占比还不到1 O%。包括减速器、运动控制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国依赖进口,企业要花外汇高价购买。在机器人制造成本上,中国比德国高出80%以上。另外,在市场空间方面,欧洲比较有限,而中国则潜力巨大。有关统计显示,德国中小企业占据全国研发中心45%的份额,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工业4.0,但缺乏拓展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宥于国内市场,往往只服务于西门子、大众汽车、安联、戴姆勒、宝马等自家大集团。如果引导德国中小企业和中国企业开展跨境合作,很多项目在中国将都有百亿级的市场规模。 再次,中德关系领跑中欧关系。 德国是欧盟的轴心国,是欧洲的核心国家,德国多年来一直是欧洲在华最大投资国和技术引进国,中德贸易支撑着中欧贸易。2016年,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总额达1700多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额近4成,成为两国关系的稳定锚,也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眼下,国际局势发生逆袭性转变,否定全球化甚嚣尘上,保护主义逆风千里,单边主义卷土重来,种种乱象引发各方疑虑和担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中国和德国的利益公约数越来越增大,正成为乱局中的稳定因素和正能量。 中德两国关系正"跳入时代的奔走",将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