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解决就业难题的观念必须转变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而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还出现了一定的萎缩。 作为以煤炭、煤化工、机械加工和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兖州矿业集团积极履行道义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2008年提供就业岗位4700多个,招聘职工子女2565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700人,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兖矿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耿加怀说:"当前公司的发展规模已经对就业难题倾尽全力了,公司也只有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缓解更多职工子女就业的压力。"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却有着不同看法。《生死转型》的作者,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彭志强指出:兖矿集团职工群众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看,中国解决就业的核心是服务业,绝对不是制造业,这是南辕北辙的。今年三月份,吴敬琏也开始提这个观点了,因为制造业从全球的本质来讲,大的方向就是用机器代替人,一旦你不用机器代替人,那么你的生产效率肯定缺乏竞争力,所以这种情况下,靠制造业解决就业绝对不是长久之计。那什么才是解决就业的长久之计呢?是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是完全是靠人的。比如说保姆这个职业,北京人才市场现在是非常缺少保姆的。有人做过统计,北京保姆的月工资可以1200~3000元,而制造业工人的月工资仅仅才800~1000元。而且北京保姆说炒你鱿鱼就炒鱿鱼,春节期间雇主往往付双倍的工资她们都不希罕,因此节假日期间常常闹"保姆荒"。可见,餐饮、家政、保姆等服务业是未来解决就业的核心,兖矿如果要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也应该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七十年代期间,麦当劳公司曾经解决了美国二十分之一的产业工人的就业问题,一家企业解决二十分之一的工人就业问题,你想想他的就业拉动有多明显,所以说我们运营资金启用的峰值这是一个重点的内容。当然就业的问题可能不适合我们兖矿集团,但要解决就业,观念上必须转变。 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日益增多 矿业职工在子女就业问题上还残存着很多错位观念。一是思想观念的错位。许多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仍然期望企业内部解决子女就业。二是对文凭的错位。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了大学文凭,一工作就应该进机关、坐办公室,对井下区队不感兴趣。三是目光的错位。缺乏发展的目光,只想着眼前的艰苦,却没有想到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 陕西省政府曾在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实施意见中指出,对到煤矿等企业一线就业的,可由企业支付3~5万元的安家费,以此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升煤矿、地质行业的技术后备支撑。但目前来看,主动要求到煤矿工作的大学生依然占极少比例,许多大学生宁肯失业,也坚决不到煤炭行业就业,其决态度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不愿意当教师还要坚决。 还有些人,头脑中"乡土意识"相当浓厚。从小到大,跟随父辈在煤矿求学、生活,所接触的就是"巴掌大的天",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只是广播、电视、网络、学校生活的平面介绍。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矿工子女,宁肯在家闲着做"啃老族",或者干脆等矿上给找活干,硬等硬靠硬熬,甚至还期望出现几十年前的"接班"做法。 谈起去年大学毕业的儿子阿坚,在煤矿某机关工作的刘先生夫妇不由得愁容满面。原来,在济南某高校读书的阿坚当年进入实习阶段时,他的同学们除了努力做好工作以完成实习考评外,还积极奔走寻找就业接收单位,但阿坚在实习期间却对未来的工作毫不在意,每天只是沉湎于上网或是干脆在宿舍睡懒觉。已经朝50上奔的阿坚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是催促儿子寻找工作,可儿子却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动用各种关系帮儿子在青岛找了份工作,阿坚不是嫌活儿太累就是称薪水太低,不愿就业。前些日子矿区招工,夫妇俩给阿坚报了名,可阿坚一听是下井,鼻子一歪:"我一个大学生,能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1978年参加工作,现在井下辅助单位工作的老孙也碰上了这样的烦心事。他的儿子3年前高考,由于成绩不佳,上了高职。岗位收入不高、生活窘迫的他省吃俭用,每年拿出万余元供孩子念书。终于盼到毕业,由于孩子没有什么~技之长,兼之学历偏低,小孙一直找不到什么合适工作,于是每天上午就在家里睡大觉,下午和晚上则在网吧、酒吧混日子,钱不够了就伸手向父母要。今年初,当老孙就此斥责了儿子几句时,他竟然离家出走,在外面租房居住。现在每隔十天半月,小孙就回家向父母要钱过生活,给钱的时候高兴,不给钱的时候就发脾气,说父母既然生他,就应该养活他,闹得家无宁日。 问题出来了:一方面职工家属在强烈要求企业帮助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娇生,贯养的子女又在十分珍贵的就业机会面前挑肥拣廋,特别是因为害怕艰苦和危险而放弃难得的就业机会。 有位才有为 今年33岁的矿工子弟小张外出就业前已成家,这在待业青年中占有一定比例,拉家带口是他们外出就业的最大障碍。外出前,他端过盘子,跑过出租,当过搬运工,收入都不稳定,每月还得靠在掘进工区的父亲贴补才能维持家庭生活,父子俩整天为工作发愁。老父亲曾抱着"宁找矿长,也不找市场"的态度,屡次上访要求矿上解决子女就业,成了有名的上访"钉子户"。前年,小张经市就业市场多方联系,到江苏一家乡镇矿山设备公司担任车工。小张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很快成了骨干,被聘为公司车间主任,月收入达6000多元。去年,公司还组织优秀员工到澳大利亚旅游,每月可回家两趟,休假8天,公司报销往返路费。 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同样也可以展示作为。1999年,乌鲁木齐矿务局碱沟煤矿退休职工刘泽责夫妇,支持下岗的女儿刘疆云在煤矿开办T"星星电脑培训部",既使自己的女儿有了就业岗位,也给矿工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学习场所。 俗话说得好:有位才有为。只有先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将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才有实力去重新选择。待业在家,即使有文凭,要不了多长时间知识就将过时,到时候可能就无法与刚从学校出来的人相比,竞争力明显减弱,对自己和家人和社会都将是一种遗憾。再说,有了真正的实力和业绩,到哪里都会成为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