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樛木 1:
5月3日,张文宏主任走进直播间,与青年对话。在直播间被问及一个戳痛无数年轻人的问题:脱发问题,这个让一众年轻人无法规避又极现实的问题,在热搜榜上一直热度不减。 很多评论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诸如: "我爸说养条狗都不见得有我掉毛多,每次剪完头发都觉得头脑清醒了。" "毕业生太难了,毕业答辩要人命,天天在家吃黑芝麻企图长头发。" 张文宏主任说,年轻人脱发严重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压力。 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高赞热评,非常让人心酸:"其实我们这代人,很多是没有退路的。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的时候,没有那个外界默认的’避风港’,不会觉得’就这样回家就好了’。很多人其实不把家当作退路的,低谷时,家人甚至会给予更大的压力。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光,身前白雾茫茫。" 因为要一直往前,因为没有退路,还因为动辄就要被迫接受诸如"年纪轻轻年薪百万"这样的标配,不得不去承认自己的努力原来是呈极速贬值状态的。 就比如这些天以来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的,拥有400栋楼的93年女生D姐。她在视频中说自己的一栋楼少则一个月挣几万、十几万,多则五六十万。于是很多年轻人将D姐奉为代表,因为她有头脑、有方向等等。也有人看看自己一个月4000的工资单连房子首付都凑不齐,再看看她的400栋楼,只有距离感,然后告诉自己努力八辈子可能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第二天,这名所谓的年赚好几亿的包租婆就澄清自己只是二手房东,400栋楼只有少部分是自己的,视频只是为了营销。即使是这样,但还是在一票年轻人那贩足了焦虑。 张文宏主任说,打败高强度压力的唯一方法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 正如《网内人》中所说的:"维持日常生活,才是抗压的最好药方。"不必四处张望,不必行色匆匆,因为这会给自己徒增压力。 在这里,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级畅销书《自控力》的作者Kelly在如何缓解压力的TED演讲中,也曾鼓励人们用更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更积极的态度就是将压力反应视为有益的,就会在生理上变得更有勇气。 积极面对现实、维持日常生活是一种能力,只有保证自己一直在前行,才有彻底打败巨大压力的可能。而维持日常生活,最重要在于习惯与规划。 2、好习惯是人生的压舱石 有人说:"习惯有很多种,比如每天按时跑步,每晚坚持读书,或是每顿早餐喝一杯牛奶,这种习惯可大可小,它表明一种清洁性自律,也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偏执,慢慢地它会使人们的生活质地有了不同。" 生活的条理源于好的习惯,只有好习惯,才能让你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还能稳步向前,它带给你健康、底气、甚至自信等等。 乔布斯说:"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你养成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30年,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董卿每天睡觉前都会阅读一小时,雷打不动的。她说:"已经无所谓坚不坚持了,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成为我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的积累体现在她的每一场舞台完美的展现上。因而,董卿才能凭借她过硬的知识底蕴,制作出《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广受好评的节目。 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 《习惯的力量》中说:"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文理学院的副院长伍德.温蒂和同事大卫.尼尔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或疲惫时,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则会持续影响我们,甚至在我们疲惫且没有能量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 可以理解为拥有了好习惯,就没那么容易被压力打败。 钟南山院士每次出镜都不禁让人感叹,完全不像一个80岁的耄耋老人,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钟院士这样的状态主要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运动。 钟南山院士说:"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要一辈子运动,只有这样,才能享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 无独有偶,今年38岁的陈意涵,看起来仍然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陈意涵曾多次被问到是怎么保持身材的,她在微博回应:"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坚持跑步。"她甚至在刚做完月子,就继续坚持自己的跑步习惯。 《半山文集》中有一句话:"自信,必须源自于某一个好习惯不断地加持。" 每天坚持一个好的习惯,开花结果的事就可以交给时间。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遇到眼前的忧患。对于压力巨大的年轻人来说,规划尤其重要。 先讲一下国宝级文化学者马未都的传奇人生。收藏大师马未都博学慧眼、极具个性,从一介草根到编辑、作家、编剧、文物鉴赏家等等,靠的就是精准的提前规划。 马未都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是一个工厂工人,但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命运从此改变,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结识了很多知名作家,并且一直坚持创作。 很快,在他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后,马上选择了退出文学圈成为影视编剧。后来,他又把收藏事业发展壮大,成立了观复博物馆,并且在《百家讲坛》中成为主讲人。 马未都成为众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解的努力,更关键的就是精准的判断以及恰逢其时的规划。 吴晓波写过一篇叫《其实那一年我也有50万》的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他在书中说: "1999年,马云用50万元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 马化腾用50万元在深圳创办了腾讯; 陈天桥辞去董秘的工作,把原来想买房的50万元创办了盛大; 我那一年也有50万,在浙江买了一个小岛种杨梅。" 有一次他去大学演讲,和同学谈及"如果"这个话题,尽显遗憾。他说,如果,在1999年,50万元没有去买岛,而是去创业;如果,那年在杭州的马路上骑自行车,碰巧撞翻了马云,然后成为阿里巴巴的股东;如果,那年拿50万元全数买了王石、李嘉诚或巴菲特的股票…… 有人说:"如果人生能够倒着走,那就会避免很多错误,成为更了不起的人。"而规划10年、20年后的人生,其实就是实现我们"倒着走"的过程。 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到一定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定好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驰失当。只有先稳定生活的基盘,余项事物才能渐次展开。" 只有规划,才能对未来的挑战与困难有所准备。 ▽ 写在最后 日本作家岛田洋七在《超级阿嬷的信》中说:"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就先工作,只要工作,就可以得到米、酱、酱油、朋友和信任。" 时代洪流下,"追求"是必然,所以"压力"也是必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就能变"必然"为"或然"。 习惯能帮你把握现在,规划能帮你把握未来。生活需要热情,更需要自律、积极和勤奋,否则,生活只是日历上的天数,或者是令你心碎的大把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