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十五中印章式的校门,迈进绿树掩映的青砖灰瓦建筑群,古色古香的志成楼便出现在眼前。回望门外,繁华的北京城发展变化可称沧海桑田,而这座中学却仍保持着近一个世纪前的面貌。拾阶而上,时光倒流,在二楼校长朱建民的办公室前驻足,眼前的旧年光影让人恍惚以为这里住着一位不问世事,隐居于闹市中心的旧时代学者。但实际上,在这古朴清幽的小楼里,他正带领这所历史悠久的中学走向现代化的未来。 "忙碌"是朱建民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期间穿插着他处理紧急事务的身影,或是审阅文件,或是批示意见,这位中年学者一边向记者说抱歉,一边有条不紊地处理工作。虽然事物繁杂,但他本人的节奏并未受到干扰,反而因此在抽象化的人物形象里更增添了一丝生活化气息。 随着工作处理妥当,采访也进行到更深阶段,朱建民娓娓道来,回答中充满对学校的自豪与专业的底气。滔滔不绝的背后,是对教育行业的深刻了解和多年教育工作沉淀的深厚经验。 短短半个上午的采访,朱建民的教育理想与心得如一幅画卷展开在《留学》记者眼前,一个个故事独立成篇又关联紧密,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跳出教育看教育 培养助益学生一生的综合素质 沿着人生的河流回溯,如今桃李满园的朱建民,也曾是个三尺讲台之下聆听教诲的少年。"从中学开始我就对老师特别崇拜,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挺崇高的,所以那个时候就萌发了将来想当老师的念头。"朱建民如是 说。 抱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拜之情和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之心,朱建民将教育做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1978年投身教育,从老师到教导主任、副校长再到校长,他在教育行业沉浸四十年之久。长时间的教育经验,凝聚成他对教育领域的独到看法与先进理念。 "再往后三十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2050年。"对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朱建民提出了"好的教育要眺望三十年"这一贯彻他的教育生涯,同时也处处体现在三十五中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格言。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仅仅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不够的,应该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来思考教育。"朱建民针对这一观点对《留学》记者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他一向认为,教育工作不能脱离于社会其他部分独立存在,一定要看到教育对学生、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长远影响,培养助益学生一辈子的综合素质。朱建民希望,在学校里学生们收获的不止是漂亮的分数,还有能让他们受益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如他所说,"在这个高考的时代拼的是分,但分数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一个人进入社会,进入单位,领导不会问你考多少分。" 教书先育人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而不是为昨天培养人才。"抱着这一理念,朱建民为三十五中的各类现代化教育创新奠定了基 调。 在采访过程中,朱建民对《留学》记者反复强调一点:"要动态地看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眼前成绩论英雄。"在他看来,学习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数量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是三十五中教育理念中时常被提及的一点,对此,朱建民颇为幽默地说道:"一个人的成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何况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他暂时可以不成功。"话锋一转,他笑道:"但是他不能不成长,所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假如人做好了,不成功只是暂时的,但是人要是做不好,即使现在成功也是暂时的。" 朱建民认为,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一个人能否掌握学习的能力,会学比学会本身更重要。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朱建民一改过去"老师把内容讲清楚,学生懂了就是好课"的传统观念,对三十五中的教师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他向记者细数"如何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逐条分析,如数家珍。 "第一个关键词是‘激发。"深谙学生心理的朱建民,将激发学生兴趣放在了第一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这堂课没有兴趣,那他能好好学吗?所以要激发、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关键词是‘碰撞。"朱建民认为,好的课堂要存在交流的火花,师生之间不是单方面知识的灌输,而是互通有无的关系。"课堂当中不能只有老师从头讲到尾,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思维的碰撞,就是我们说的深度学习。" 朱建民将最后一条总结为"留白",这个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味的名词,说到这里,他有些担忧,"我们中国学生的通病是提不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种质疑精神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 與现阶段教育政策相匹配的教育模式 "校长要主动地想后天的事,主动做明天的事。"朱建民曾经这样定义自己作为校长的责任。 如果学校是一艘远渡重洋的巨轮,校长便是当之无愧的领航员。在朱建民四十年教育生涯中,二十余载都在为学校的未来规划与发展方向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因此,对如何承担起一校之长的重任,他颇有心得。 "其实校长的领导力就是课程领导力,因为一所学校的课程观决定了学校的人才观,学校的课程结构就决定了课程体系下所培养的人才结构,学校的课程质量就决定了人才质量。"在朱建民眼中,校长的思想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展轨迹,"一个校长要善思考,敢作为,要用教育思想来确定这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一个好校长要对一个学校的发展作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思考。" 在朱建民的带领下,三十五中不断改革教育制度,推出新的教学方法,还采取了许多其他学校看来 "特立独行"的新颖制度。但其创新并非漫无目的,而是与当前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相匹配。"现在的高考是六选三,不分文理了,选考必然带来的是选学。我们将原本紧握在师长手中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孩子选课的过程成为他们人生自我规划的过程。"朱建民如是告诉《留学》记 者。 这样的做法不仅适应当下的考试制度,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在朱建民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被套进同一个框架,"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我觉得好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为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我提供支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和培养自我规划的能力应该是我们教育今后的方向。" 以选课走班制为核心,学校推出了由学分制、学长制、导师制、学部制等一套成熟完整的教学体系。"比如学长制,我们在招生面试时设置了学长面试这一环节。通过这个途径,让高年级的孩子把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让他们少走弯路。对学长来说,这样的方式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组织力、领导力,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朱建民表示,以上提到的这些创新措施,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下,在未来也会继续助益走出校门的学生们。 国际教育的底色是中国文化 朱建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教育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立场。2015年,三十五中正式开设了国际部高中,在国际教育领域,朱建民同样有自己成熟的理念。国际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他都心中有数。 "我们的国际教育不可能给美国人培养接班人。"朱建民一句话便指出了问题的要害,说完这句话,他笑了起来,"我们国际教育的本质是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三十五中国际部已经开设了多项直接对接英美澳高校的项目,学生可以通过英国方向的IFY课程,美国方向的圣路易斯大学ACCP课程等获得大学先修学分,减少预科和本科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同时,三十五中也是全北京市唯一一所免雅思、免托福、免SAT,直升英、美、澳大学的学校。三十五中在学生的学科教育上,既对外联通国际项目,又对内衔接国内课程。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引进国外的一些学分课程,和我们的中国课程进行相互融合。"朱建民笑着对记者说,"在这方面不用担心,就像世界上只有一个牛顿定律,没有中国和美国之分。" 但在意识形态相关的课程方面,朱建民则坚持要为学生树立中国价值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这些牵扯到意识形态的课程必须用我们自己的,不能用美国历史、美国价值观来代替我们中国的,这是不可以的。"在他看来,国际学校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身上的文化底色都应该带着中国印记。 相应地,朱建民不主张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出国。他担心,学生过早出国,会产生身份认知的困难。"如果这么小就出国,那么将来这个孩子可能对中国就没有归属感了。但如果说他是美国孩子,美国也不接受他。"他希望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能够在国内的高中阶段扎牢中国文化的根基,这一理念也贯彻于三十五中国际部的教学当中。 由此,三十五中的国际部课程便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和"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这一明晰的目标展开。 "当一个人从骨子里头,就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将来的目标是报效祖国,这就是中国情怀。"对于上面两点目标,朱建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总书记说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谁来建设?就靠我们未来的这些人才,他们具有全球胜任能力,能够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代表中国与世界合作,这就是世界胸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85%以上留学生归国参与国家建设,对国际教育本身培养人才和促进中国发展的能力,这样的数据让朱建民很有信心。"国际教育是中国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低估了这部分的教育作用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时要跟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进行密切的合作,要扩大教育的开放和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对的。" 未来国际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是济世安民之大计,它不应是一件可以炫耀的奢侈品,而应当是普惠民众的福利。"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像这样怀抱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四年前,三十五中国际部成立之时,朱建民许下一个心愿,他希望,将来能有更多人享受到国际教育,而不仅仅是少数的有钱人。 "我觉得现在能出国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至多百分之五,百分之十,那么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没有条件,没有机会出国,我希望让这些孩子将来在国内也能接受国际教育,这才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 向。" 国际教育的好处有目共睹,朱建民要让它能惠及更多学子。抱着这一想法,在国际部创立之初,他决定,不能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而是将国外课程和国内课程进行深度地融合,进行本土化改造,将来能够开发和形成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国际课程。 在朱建民的规划中,三十五中要用五到十年打造具有三十五中独立知识产权,并且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国际高中课程,让三十五中本校没有出国机会,而是选择国内教育体制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国际教育。对任何一所中学来说,这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谈及此事,朱建民的态度很坚定且自信,"我想这是未来所有学校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不出国也能接受国际教育,以此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 除了课程的开发与融合外,朱建民还大大拓展了国际部在三十五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他看来,国际教育不仅代表着课程内容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制度的变革。 "国际部是三十五中课程改革的试验田,新课程的孵化器。"朱建民对记者说,他不将"把学生送出国"视为最终办学目标,而是将其视为国际部教育的附加价值。"国际部的核心价值是促进三十五中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方式的改革。国际教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要培养能够具有适应世界胜任力,能够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代表中国与世界合作的人,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中国情怀、世界胸 怀。" 借助国际部的条件,三十五中将国外优秀课程和教育理念引进中国,进行本土化改造,让它们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并研究出了一系列新课程回馈反哺国内教育。除此之外,国际部还成为了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让没有机会出国进修的教师获得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朱建民"面向全体"的国际教育理念,正被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 "如果教育没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可能面向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哪来经济的现代化?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哪来人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把教育做好,也就要把人培养好,使他们将来能够胜任建设繁荣、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使命、教育的责任。"在采访结束之时,这位新时代的园丁,用这样一番话,抒发出自己四十年来深耕教育领域的至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