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陶瓷,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它是在已取得很高成就的五代与辽、宋陶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时代特点的,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金灭辽后,即据有辽代的各个窑场,如辽宁辽阳江官屯窑、抚顺大官屯窑等,都归金朝所有。可以说金代的陶瓷,实际上是包括了中国北部的所有窑场,形成了北中国陶瓷世界的局面。 金(1115-1234年),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和北方灭辽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和南宋对峙长达一百多年。金代陶瓷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迁燕以前属前期,迁燕以后为后期。前期陶瓷继承了辽瓷系统,产品绝大部分是日用粗瓷,主要有白瓷、黑瓷和酱釉瓷等。除了少数白釉黑花瓷器,绝大部分没有花纹装饰;器形不规整,朴拙,胎骨厚重而色杂,烧结程度不高。金后期是指金迁都燕京以后到灭亡这段时期。金兵每次南侵,都以人口、财富、土地为战争目的。今河南、河北省是北宋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当时战争的争夺地带,因长期饱受战乱,窑工南逃,陶瓷生产基本上处在荒废状态。一直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南北修好",在他执政的近三十年间,宋金停止战争,社会安定,金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陶瓷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金代陶瓷业后期是中国北方陶瓷业的停滞滑坡期。百姓在铁蹄下生存,只能满足于粗糙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金代陶瓷工艺无法获得创.新和发展。在烧造工艺上,金代窑工沿用唐代生产日用陶瓷的叠烧工艺,这种方法生产出的瓷器虽然粗糙,但能大大提高产量。 根据发掘和调查资料,在地域上,可把金代瓷器分为东北、关内(包括陕西、山东、山西)和徐淮三个地区。东北地区的陶瓷,绝大数为日用粗瓷。如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的产品,釉色润,有黑釉、白釉、酱色釉、茶绿色釉等,釉面普遍污浊不纯,器足周围多不施釉;从釉胎结合的边沿痕迹看,器物多采用蘸釉方法;胎质厚粗且含有不少杂质,胎骨烧结程度不高。金代中原地区,主要有河北曲阳定窑、邯郸观台窑及河南禹县钧窑、陕西铜川耀州窑等。从窑址和墓葬出土的金代定瓷看,胎质细白,釉色润泽多呈乳白色,制作规整精巧,装饰技法绚丽多姿,一丝不苟,与北宋定瓷没有很大区别,可以说直接继承了北宋定瓷。唯一值得提出的不同点是,金代定窑瓷器除一部分继续采用宋代"覆烧"技术外,一部分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在金代瓷器中,凡带有纹饰、质量较好的作品,均系覆烧,而不带纹饰的较差一些的瓷器,则往往采用砂圈叠烧法。金代观台窑,是磁州窑窑址之一,出土的陶瓷品釉色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酱色釉和黄绿釉等;纹饰最多的是划花,其次为白地黑花,前者花纹多在盘、碗、碟的里部,后者多绘在器物的外部。金代观台窑瓷器以白釉瓷水平最高,胎质细薄,其釉色白中泛青,纹饰题材以花草为主。金代钧窑,从近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一般胎质细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晕斑或小黑点,制作不甚规整。不过,由于目前可供鉴别的实物较少,恐怕难免混淆。还有山东金代磁村窑,产品以白瓷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等。该窑瓷品中的黑釉起白线纹器,是金代瓷器最富有特色的品种之一。金代徐淮地区的陶瓷窑址,主要有安徽境内的肖窑、宿窑和泗窑。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中原地区的窑工大量南逃,所以金代这三座瓷窑的瓷品具有中原地区定窑和磁窑的艺术风格。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金代瓷器都非常经典,为我们正确鉴别金代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