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第一场游戏雨


  父母视界众筹学苑亲子互动案例分享会
  第一场活动实况转播
  文/陈义萍
  父母视界众筹学苑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于2015年7月28日开始招募学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招募进展非常顺利。为了感谢已经进入学苑的父母们,招募期内,我们决定开展活动,延续父母视界过去广受欢迎的"游戏力"实践分享会活动。
  8月14日上午9:30,父母视界众筹学苑第一场亲子互动案例分享会如期进行。活动地点:父母视界众筹学苑QQ群453263112。
  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自然是大家的自我介绍,相互认识。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的是活动带领者馨语:
  大家好!我是馨语,本名陈义萍。我现在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一名亲子教育讲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
  我曾经做过11年的教师,带过高中生,也带过小学生、初中生,所以,算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些了解。每个孩子都是各有特点的,每个年龄段也是各有特点的。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孩子们的这些特点之后,就更加觉得研究孩子的成长,研究家庭教育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2011年,我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拿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需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妈妈就是天生地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有了这两个身份之后,我就对家庭教育更加感兴趣了,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就喜欢上了精神分析这门学科。
  听到馨语的声音,同学里有人惊叹:"做了11年老师?你的声音听起来像二十出头。""哈哈",馨语也开心的笑了起来,"甜美的嗓音听起来确实具有欺骗性呢!"接下来,馨语邀请参与活动的同学介绍自己,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同学吧。
  ·大家好,可以叫我沐一,家有女宝16个月
  ·大家好,我叫霍婕,家有男宝35个月
  ·大家好,我叫萧萧,女宝2岁四个月,男宝8个月
  ·大家好,我是Linda,儿子9岁了,真羡慕你们这么早接触陈老师
  ·大家好,我现在在上班抽空听的,我是旭妈,家有男宝34个月
  ·大家好,我叫琦琦,是一位单亲妈妈,我家女儿6岁了
  ·大家好,我是媛媛妈,我家女儿快11岁了
  ……
  网络群通话的交流环境,虽然看不到彼此,但是看着大家的文字条此起彼伏,依然能感受到每个人的参与热情。馨语也对大家的热情参与表示了欢迎和感谢: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学苑,和我们一起学习家庭教育。期待我们可以在一起用一年的时间持续学习,持续讨论,持续地碰撞,希望通过这一年的学习、讨论和分享,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收获,得到成长!"
  彼此认识之后,进入今天的活动主题——亲子互动案例分享会。
  馨语谈了自己对于"亲子互动案例分享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我们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的活动。馨语说:
  这是受到了我的学习经验的启发。我觉得做父母,其实和做心理咨询师是一样的。
  父母们和咨询师们,其实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都是在陪伴、见证一个人的成长。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咨询师陪伴自己的来访者,最终都是希望能够看到他们成长到足够坚强,可以独立面对生活,可以有能力做一份工作谋生,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可以生活得幸福。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胜任父母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呢?这样的人必定是自己也很坚强,自己可以独立面对生活,可以有能力做一份工作谋生,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可以生活得幸福。
  各位在线的伙伴,包括我自己,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足够胜任了吗?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可以自问一下,我们是一棵高大的树吗?我们是一朵灵动的白云吗?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灵魂是不是足够丰盈强大了呢?我们的生命状态可以给另一个生命积极美好的影响了吗?
  我们也都是普通的凡人,我们都不是神。我们并不是生了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有能力做好父母角色的人了,我们也不是天生就能做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一下: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也要面临各种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会有自己的人生苦恼,也会被情绪困扰,甚至也会有心理问题,那么,咨询师凭什么来帮助别人呢?所以,弗洛伊德曾经就把心理咨询称为是"不可能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业还是发展起来了,还是有很多人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成长了,解决了困扰。这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心理咨询师是怎么接受训练的。可以说,咨询师之所以能够做这样一份"不可能的职业",只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一些"不可能的训练",交了很多很多"不可能的学费"。
  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训练是很多的,不是一些人以为的那样考个证就可以给人家做心理咨询了。可以说,在中国的考试体系下拿到咨询师证书的人,极少会有人真的明白了给人家做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究竟要怎么做。就是说,手里拿着证书的人,可能会知道一些理论,但是没有实践操作的能力。那么,实践操作的能力要怎样获得呢?
  我在2011年拿到了咨询师证书之后,2012年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学习怎样做心理咨询。咨询师的学习和训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三大方面内容。
  首先是理论学习,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关于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等等,还有咨询技术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学习,我基本上是一个月要接受一次,每次最少两天的学习。当然,不参加培训的时候,还要每天读书,学习理论。听老师讲课很重要,但毕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第二个方面是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参加案例督导,看一看其他咨询师是怎么给来访者做咨询的。但其实又不能在咨询室里直接看人家做咨询。因为咨询是需要保密的。所以,就只能是由一个咨询师对一个更高资历的老师讲述他是怎么做咨询的,然后,那个老师根据他的讲述进行指导。参加这样的案例督导活动就相当于间接地观摩了咨询师是怎么做咨询的。除了小组督导之外,每个咨询师还要接受一对一的督导。实践能力的第二种训练形式就是小组练习,咨询师学员们相互练习。就是在理论学习和督导中提到的一些咨询技巧,比如怎么倾听来访者,怎样和来访者对话,怎样观察来访者的言行透露出来的一些隐藏信息,这些技巧需要先练习的,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一边练习一边改正,再练习再改正,慢慢进步。这种技巧练习,是每个星期都要进行的。
  第三个方面是做个人体验,就是咨询师自己要首先去体验一下,作为一个来访者,一周一次,去见自己的心理医生,那是什么感觉,会经历一些什么,会不会有改变和成长发生?这才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做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做的。
  这三个方面的训练体系需要持续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的一生。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没有尽头。所以,心理咨询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行业。可以说,心理咨询师之所以能做这份"不可能的职业",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不可能的训练",交了很多很多"不可能的学费"。
  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内容有那么多,而且要持续职业生涯的一生。因为,咨询师们知道:我们都只是凡人,离开了训练系统的支持,离开的督导团队的支持,离开了咨询设置的保护,我们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能力承认自己是平凡的,尤其要承认我们也是会有心理困扰的凡人。所以,我们离不开训练系统,离不开咨询设置,离不开团队的支持。
  所以我就想,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学习,需要自我成长,需要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有一个属于父母们的成长团体。
  现在,有很多父母知道了要学习一些育儿知识,读各种书籍和文章,甚至会参加昂贵的育儿工作坊。当然,这样的学习都是很值得的。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做父母是要持续一辈子的事情,心理咨询师还可以改行,父母却永远都不能辞职。所以,我觉得父母们的学习也需要借鉴心理咨询师的学习方式。
  咨询师们需要进行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技巧练习、个人体验等等。当然,做父母会比做咨询师相对容易一些,没必要接受这么复杂的训练。而且,做父母,每当和孩子互动时,就是练习和体验的机会。所以,我觉得父母们的学习有两大块就够了,适量的理论普及+大量的亲子互动案例讨论。我觉得只有透过具体的真实的亲子互动案例的讨论,我们的理论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地,转化为我们的实践能力。正如我们群内的一位伙伴在提交案例中说的:
  "透过别人的案例,觉察自己不足。"(分享人:莎莎)
  所以,我们这个学苑的所有课程,大家将来也会感受到:我们不是单纯讲理论的。我们是要和大家互动的,我们是要讨论实践的,不是纸上谈兵的。所以,各位同学,在这里,大家一起学习,需要一起讨论,需要多多发言,需要把自己家里的亲子互动的案例多多地分享出来,让更多人帮你看看。
  在馨语分享这些个人经验的时候,我们的老同学菓菓妈也谈了她过去参加父母视界游戏力实践分享会的心得体会:
  以前群里有游戏力的读书学习活动,通过对书里内容的学习,老师带领我们在生活育儿中实践游戏力,大家定期进行实践分享。我的理解案例分享的意义在于我们做父母的通过游戏的方式跟孩子更自然地相处,因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高手,只不过我们成人的潜力在成长中被一些压力压抑住了,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孩子将我们的游戏潜力开发出来,游戏力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坦然乐观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父母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引领者,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游戏力有助于我们放下传统意义上父母的威严,慢慢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相处。另外,我们也需要别人的灵感来启发自己的灵感。
  接下来,正式进入案例分享环节。馨语分享的所有案例均来自学苑各位同学的日常育儿记录,原汁原味。
  分享一:分享人·糊涂晶
  "我们常常想去教育小孩子,却不知道她是来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如果不是她的到来,我也许不会去学习亲子教育,更不会走进心灵成长。她的到来给了我快乐,也给了我烦恼,通过学习收获的最多的是喜悦。"
  馨语说:
  糊涂晶的这段话,是我想首先分享给大家的。这种体会也是我在这几年来的最深刻的体会。可以说,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来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因为有一些学生,我总也较不好他们,所以我想到要多读书、多学习,才想到要研究一下学生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因为和家人吵架,我才想到要找个人问问清楚,两个人吵架,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他错了。所以,回首过去,虽然有很多不太愉快的经历,但也正是那些不愉快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分享二:分享人·珊珊
  今天带孩子去买玩具,买完,孩子对那老板说谢谢。我立马接一句:"要给钱的。"说完我就后悔了,难道只有免费的才该说谢谢?那老板给我们试玩具,挑来挑去,服务态度好,不该说谢谢?养育孩子真的是给大人一次从新成长的机会。
  珊珊的这个小故事,让馨语联想到那个说法:孩子是落入人间的天使。孩童,是美好和纯真的化身。我们这些大人们,经历了很多,却也失去了很多。所以,是该好好感谢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再一次感受到美好的存在。
  分享了这两段记录之后,馨语也邀请在线的同学来说说她们的感受。
  在路上:有这样的感受。有了孩子,并一定会做父母。面对孩子,我们能觉察到自己更多未知领域。
  沐一:我的感受就是,会有种动力,去督促自己改变,希望做更好的自己,然后感染孩子。
  接下来,馨语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迎接一场"游戏雨"。
  分享三:分享人·绿叶红
  我们孩子上幼儿园是骑电动车自己送的,有时候不爱去幼儿园,我就告诉他说,去看看大树爷爷,看看他干什么呢?跟树爷爷握握手,让他摸摸柳树叶子,他就会很开心。
  分享四:分享人·蓝梅
  晚间睡觉,宝宝总是不愿意垫尿不湿,当时我就运用了游戏力,对他说道:小兔子愿意将小脚丫伸出山洞带小熊进去一起睡觉吗?结果他很痛快的伸出了脚,配合的穿上了拉拉裤。
  分享五:分享人·童童
  最近童童不喜欢洗澡,做很多事都和你顶着来,不能和他比掘,要不变本加厉。我用了老法,巫婆上身,"(偷笑)妈妈被巫婆施法术了,啊!我不听使唤了,(变身)哈哈哈,小孩儿都不洗澡哦!小童童你可不能去洗澡!这样就对了!"童童马上说去洗澡。我还得假装拦着不让去!现在百用百灵。每天各种变身啊!
  分享六:分享人·萱妈
  每天早上都要冲一小杯牛奶给女儿喝,可是很多时候她都喝不完,以前经常因为这个生气,逼她喝完才能下餐桌,也经常导致她哇哇大哭,最近突然发现她喜欢学大人干杯,还喜欢斗快,所以突发奇想,早餐的时候每喝一口牛奶就跟她干杯一下,到最后剩下不多的时候就跟她说"看谁喝得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她就把牛奶都喝完了,每次还很开心得跟我说她喝得快,早餐时间变得愉快多了
  分享七:分享人·萧萧
  一天下午,我正抱着儿子(7个月)喂奶,弯妞(2岁3个月)突然大叫:"妈妈,救命呀!"我转过头一看,只见小姑娘腿在床上,头和手倒趴在地垫上。本来很想说妈妈现在没空,等会儿再来救你,可转念一想,这样小姑娘肯定不开心,免不了又是一通哭闹。这时我想起了游戏力,于是我伸出一只脚,并用吩咐的口吻说:"大脚趾,现在我派你去救我的大宝贝!" 弯妞听了,哈哈大笑,顺势抓着我的脚趾头爬了起来。然后我继续说:"大脚趾,你真棒,谢谢你。" 弯妞也学我:"大脚趾,谢谢你。" 一场潜在的纷争瞬间化为无形。
  后来,弯妞竟然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几乎每天都要玩一两次,有空的时候,我就伸手去抱她起来转个圈亲一下,没空的时候,我就命令我的大脚趾去搭救,无论哪一种方式,弯妞都很开心。
  分享八:分享人·菓菓
  现在菓菓快两岁半了,似乎进入一个新阶段,以前如果掉了东西屁颠屁颠自己就主动捡起来了,现在各种赖皮样子,讲道理没用。有天菓菓把玩具掉在地上,毫不在意跑去玩别的了,奶奶告诉她捡起来根本不理睬,游戏力我还用的不太娴熟,赶紧下意识让自己头脑风暴刮起来,突然冒出个点子,我假装去捡玩具,大声说:"哎呦呦,玩具不让我抱它哎菓菓"我边说边把手缩回来,菓菓好奇地扭头看我,"玩具说了,想让菓菓抱它,因为是菓菓把它掉地上了,它好疼啊,想让菓菓安慰它",竟然奏效了,菓菓跑过来,捡起来玩具还宝贝地亲了一口,小心地放回原处。
  一阵趣味淋漓的"游戏雨"下完了,馨语邀请大家谈一谈阅读感受和想法,或者有任何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这一阵"游戏雨"也确实把大家淋得好精神,发言也越发积极了。
  沐一:我看完了,我觉得分享的这些妈妈都很有想象力啊。有些时候我也会用些角色扮演类似的方法去跟孩子玩。尤其是孩子现在还比较小,跟她讲道理不会听也听不懂,但是你用些迂回的方式她反而会乖巧。
  菓妈:看完了,都非常棒的小游戏,特别印象深刻是案例七,派大脚趾去救弯弯,真有趣,哈哈。
  在路上:建议游戏分享备注一下宝宝的年龄,这样我们就清楚游戏适用的大概年龄范围。我家宝宝1岁八个月,感觉有些游戏用不上或者是没有办法引起她的注意。
  沐一:嗯,有些游戏是有适用范围的,不过学到具体的游戏方法不如学到一种观念,在遇到具体的事情时候,自己去根据特定的事情随机处理。
  馨语一一回应了大家的发言,并赞叹沐一的发言让她感觉自己遇到知音了。沐一同学也回应馨语说:"哎呀,能得到欣赏真好!"馨语借题发挥:"哎,我们如果能记住这种被欣赏之后的愉快感觉,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也会这么去关注TA,让TA感受到我们的欣赏,那么,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增进亲子关系都是很有帮助的哦。"(真是三句话就离不开老本行啊。)
  馨语也分享了她对于父母游戏力的认识,她说:游戏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人生智慧。游戏力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什么奇妙的技巧。有些人拥有天然的"游戏力",比如,孩子。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世俗的经历,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失去了幼年时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重新找回我们原本就有的游戏能力。
  然后,馨语也提醒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游戏力运用的好不好,有效无效地标准是什么?
  2.一些看似带着目的和意图的游戏(比如哄孩子吃饭、洗澡、捡玩具的游戏),究竟好不好?
  馨语说:
  每一个互动时刻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一对亲子间的关系氛围也是不同的。同样的游戏方式,在不同的亲子间进行,效果可能就不一样。关键需要看大人的初心和态度,也需要看孩子能从大人这里感受到什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真诚的,愉悦的态度,还是父母在戏耍孩子,是不尊重孩子?
  所以,判断游戏成败的标准,判断我们的育儿方式是否合适,判断我们的某句话合适不合适,某个故事有没有营养价值,所有的标准都在孩子的心理感受,这有赖于于父母们对孩子的观察和判断。不是任何一个专家,也不是任何一本教科书。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本能,相信我们的孩子。而不要迷信任何一个权威。
  这是从宏观上来把握亲子互动和游戏力。接下来,馨语借用一位同学的案例分享,带领大家进入亲子互动的细微之处。
  分享九:分享人·球球
  最近晚上睡觉时,儿子总爱让我给他编故事听,尤其是和他密切相关的事,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编的故事总是干巴巴的,毫无想象力和美感可言。
  前几天晚上关灯准备睡觉时我给儿子现编的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吃完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就到楼下散步,我即兴发起了一个小游戏,跟儿子说:"咱们三个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吧?谁赢了谁先走。出布赢了可以走10步,出石头赢的可以走5步,出剪刀赢得可以走2步,看谁先走到前边那个路口。"
  儿子一听要玩游戏,很是兴奋,拉着爸爸急着开始出,我心里正想着这第一次一定得让儿子先赢,否则他可能会有挫败感而觉得游戏没意思,还没来得及和他爸沟通使眼色,这脚就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爷儿俩的喊声一起出出来了,我和老公不约而同出的石头,儿子出的剪刀,我一看坏事儿了,儿子输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没等我回过神儿来,儿子已经搂着我的腿把头埋在我身上开始抹眼泪了。我能感觉到当时他好委屈,好像是我俩合起伙来欺负他一个人似的。我和老公对视了一眼,偷偷笑了。接下来任我和老公怎么安抚,想要重新发起游戏都无济于事。他都一再坚持不玩游戏了,还很生气的样子。
  第二天晚上,关灯准备睡觉时,儿子要求我给他编个故事听,我突然间就想起了昨天晚上发生的事。于是我就说:"今天咱们就讲个小A和小B的故事吧。"儿子听了说:"好啊,好啊!"
  我就开始编了: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小A和小B,他们俩还在一个幼儿园上学。这天,在幼儿园他们俩玩起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只见小A出了剪刀,小B出了布,刚一开始玩小B就输了,他的脸上顿时晴见多云,一会儿就下起了雨。小A正高兴呢,一下子看见小B那么伤心的样子,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时,老师闻声赶了过来,她抱着哭得伤心的小B,并不断用手拍着他的后背,过了一会儿,小B的哭声渐渐小了。
  老师对小A说:"小A,你能告诉老师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小A说:"刚才我们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我出了剪刀,小B出了布,他输了,然后他就哭了。"
  老师回过头来问小B,"小B,是这样子的吗?"
  小B点了点头。
  老师接着说:"哦,原来是这样。玩游戏,一开始就输了,你很伤心还有点生气,对吗?"这时的小B已经停止了哭泣,用力地点了点头。
  老师说:"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总有人要输,有人要赢的。如果总是一个人赢的话,肯定也没意思了。这次输了我们可以争取下次赢回来,如果只是一味哭的话也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你的心情,这样连下次赢的机会也没有了。"
  听了老师的话,小B已经从刚才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拉着小A的手又开心的玩起来了。
  故事讲到最后,我自己都感到了浓重的说教语气,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传统模式又一次悄无声息地附身了。
  对于这样一个详细生动的案例分享,同学们首先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沐一:
  看着她讲故事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她后面写的那样,浓浓的说教气息。其实孩子小的时候,用故事去投射应该是可用的,但是如果用完全一样的事情,像故事里依然用划拳的事情来讲,感觉还是挺生硬的。孩子长到能自己去回味故事应该也能把前后事件联系起来想了。用别的事件去替代,这样会好些吗?
  星星:
  妈妈的故事力用得真好,能够从孩子当下的状况出发。其实我倒觉得这并一定不是说教,孩子会从故事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和体会。
  萧萧: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感觉女儿对此类接受度不高,换个事情换个故事效果会好些。
  珊珊:
  这个故事很好。也可以试下爸爸妈妈做小A小B,在孩子面前"表演"一次。
  菓妈:
  能感觉到妈妈的用心和担心,但是我想提出个疑问,孩子在这个事情上一定需要我们来排解他情绪吗?有些事情是需要孩子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的。如果一定需要的话,我也觉得可以再有趣无厘头一点。
  在路上:
  除了排解情绪,也应该给他正确的价值观吧?所以,适当的说教也不完全错误。
  沐一:
  要加强下受挫能力,其实可以说,是意志力的一种体现。孩子一开始遇到失败就不想再继续了,孩子的意志力是需要培养的。
  萧萧:
  有时候感觉我们什么都不说,但孩子会有自己的感受。比如弯弯有时候因为某一件事大哭大闹,事后她会对我说:"妈妈,我总是哭哭闹闹的,你看弟弟都没哭呀。"
  馨语也是一一回应了大家的发言,尤其是关于"意志力"的讨论,真的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某一个生活小片段就对孩子作出判断和定性。要看到生活情境的前因后果,要把每一个微小的事件放到生活的长河里去观察体会啊。
  针对这个案例,馨语也谈了自己的感想: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赞啊!我觉得有几个赞点:
  1.前半截是个真实的亲子游戏。虽然,孩子哭了,游戏失败。但是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心情和孩子这样玩游戏,童心未泯哦。
  2.看到孩子哭了,爸爸妈妈也能够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批评孩子,没有给孩子贴标签,没有给孩子压力。这也是很了不起了。当然,即使贴了标签也没啥大不了,我们都是顶着标签长大的,也没出大问题,都是正常人。
  带孩子,难免会遭遇各种眼泪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总是有输有赢的嘛。输一次,流几滴眼泪,对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眼泪的态度,透过眼泪,让孩子看到了父母的包容和接纳,这也很宝贵啊。
  3.睡前的亲子故事,这个习惯也是很温馨啊。年幼的孩子能得到父母这样的陪伴,这是很幸福的事情。而且,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这种天伦之乐,都是很幸福很美好的体验。我们在陪伴孩子,孩子何尝不是在陪伴我们呢?
  4.这个小A和小B的故事,我也觉得很赞。这就相当于再帮孩子梳理事情的经过和内心感受,帮助孩子把整个事件言语化表达出来。小A和小B两个角色,似乎把孩子内心里理性和感性的两个部分具象化了,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老师这个角色也很赞。老师是权威的象征,是规则的裁判,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有一些对权威的敬畏,都需要有遵守规则和裁判的界限感。这个老师,先是对小B有肢体语言的安抚,然后,询问小A和小B事情的具体经过,不急不慢地给每个人表达的机会。然后,还对小B有一个语言上的共情反馈:"游戏一开始你就输了,很伤心还有点生气,是吗?"这些细节都做得很到位。
  在这个案例里,我觉得还有几个点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请大家一起来讨论:
  1.游戏的规则要不要搞那么复杂?出布赢走10步,出石头赢走5步,出剪刀赢走2步。多大的孩子,这个规则对于孩子是不是有些复杂了?而且,也增加了孩子落败的可能性。孩子的脑筋转的不够快。这个规则肯定是大人想出来的。游戏中,孩子就属于配角了。
  2.虽然,我也觉得大人和小孩玩游戏,大人要多个心让着孩子。但是,还没开始玩,妈妈心里为什么就先预设了:要让孩子赢,否则他会有挫败感而觉得游戏没意思?如果没有这个预设,而是遇到事实再应对呢?
  3.小A和小B的故事,在老师让孩子讲述了事情经过之后,又表达了对孩子的共情之后,如果能够把反思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是不是更好一点?比如,邀请孩子来继续完成这个故事,请孩子接着往下讲,听听孩子会说一些什么。
  这样,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表达的机会,而且是不是也可以避免说教的方式了?当然,我觉得偶尔说教一下,没不要紧。
  不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落实到实践中,搞不好也会变味,有些父母可能会期待着孩子能够说出父母心中希望的那些道理或者说是正确的答案。或者会试图引导孩子说出父母想听的答案。要避免这种倾向,需要父母能够耐心地真诚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需要掌握一些倾听和跟随谈话的技巧,而不是引导或诱导谈话的技巧。关于这些技巧,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将会反复研讨。
  听了馨语这一番分析之后,同学们感叹馨语给出了更多的关注方向,开拓了思路和视野。
  馨语也感叹:我们有一些父母之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会感到焦虑和冲突,也是因为关注点有些狭窄了。经过这几年的训练和学习之后,我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言行背后,亲子互动的每一个瞬间,可以拓展的东西有很多,可以有很多角度来看待和考量,如果我们能看到每一个言行和互动的背后有这么多丰富的内涵,有这么多可能的面向之后,我们的焦虑就可以放下来,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轻松。如果我们的思路能够拓展开,我们的天地也会更宽阔。所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期待大家都能够这样尝试着拓展自己的思路。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学习,每个人贡献一个角度,大家相互汲取,也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一起学习的意义所在。
  分享十:分享人·蹇蹇
  好长时间没在群里爬楼学习了,说一下之前我的心得吧!两岁多的儿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趴地上大哭大闹,我多次被推到崩溃的边缘!在群里好多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做回自己,儿子也慢慢开始脾气正常些了。言传身教,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这个身边的小小人。
  最后,馨语依然是借用一位同学的分享来提醒大家:
  亲子互动良性运作的前提是父母需要调整自己,有一定的情绪耐受力,做孩子的情绪容器。父母自身的情绪状态、存在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育儿理念、技巧、方法都重要。
  欢迎广大父母加入父母视界众筹学苑!QQ群号:453263112.(点此查看链接)
网站目录投稿: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