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建设规范化学校、创建教育强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许多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校园气派建筑物越来越多,装饰装修越来越豪华……不过,这些建设的背后,多是以提升学校"形象工程"为出发点,片面追求"高大上",追求气派与"现代化",重表面形式而轻实质内涵,没有从学生、老师的角度,没有从教育的本质来考虑,进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有悖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前段时间,有一位教师朋友说,因为校园扩建需要,自己母校校园里的一棵百年老树被砍了,引来师生惋惜声一片。这是他们校园里最老的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也曾经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树荫下玩耍、荡秋千、做游戏,留下了许多温馨美好的回忆。可是,因为学校要"发展",这些美好只能成为他们脑海深处的记忆了。 上述情形并非个例,因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校园里一些大树、绿化带不见了,昔日的绿树成荫,不是换成了高楼,就是铺上了石块或地板砖,或者以名贵的花草取而代之。在建设中,所有对工程有影响或与"现代化"不相符的"简陋"东西,一律被"杀无赦"。 一所学校,总应该有一两样标志物,令学子们留恋和难以忘怀。一棵如长者般的智慧老树,或一片幽静的林荫,应该是学校最具人文意境的象征了。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校园里的古树、林荫等,也是育人的"大师",是人文气息最好的载体,是一所学校该有的教育意境。正如曾令无数读者向往的《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那由两棵树构成的绿色校门,那天然的绿色"电车教室",是那样地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或许,有学校管理者认为,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弃掉一棵老树、一片绿草有什么可惜的?但是,我们考虑到教育的主体――学生了吗?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吗?关注他们内心的需要和感受了吗?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形象的需要。可是,这样反而让学生活动空间缩小了,自由玩耍的场地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行为,这让学生在校园里变得更加拘谨和小心翼翼了。 当然,我不反对学校硬件的提升,实验大楼、图书馆、科技活动室等也是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必需。但是,学校的发展不应一味追求规模与档次,不能贪大喜多,追奢求贵,更不能忘"本"――忘了"育人"之根本、"促进学生发展"之根本。如果学校因为建设而使学生感到陌生,拘谨了行为、失去了快乐、影响了学习、抑制了成长,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学校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