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社树姚一个与茯茶有关的传奇家族


  原标题:社树姚,一个与茯茶有关的传奇家族
  近日,机缘巧合,多次前往泾阳县。许是因为小说《关中道》,又或许是因为不久前才采访过其"东家",再加上数年前曾因工作原因或多或少了解过泾阳茯砖茶,因此,每每别人说起茯砖茶总难免提起"社树姚"(现称"社树村"),提起"恒昌堂"。
  "恒昌堂"茯茶是由陕西泾阳社树姚堡姚家先祖创传,距今已有几百年。林则徐去新疆,曾路经泾阳品姚家茯砖茶,为姚家题写堂号"恒昌堂",并拟对联"心作良茶百世耕之有余,德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表达心中美好期望。后姚家先祖以"恒昌堂"作品牌,以"心作良茶"作为传世家训。
  自古姚家制茯茶
  一日,与泾阳当地某位老乡闲聊时因茶提起社树姚。那位老乡随口便说,姚家的茶确实做得早,有些年代了。
  做得早,到底有多早?
  泾阳姚家历史悠久,清朝著名官吏书法家严树森先生曾为姚家题写神道碑,碑上刻记姚家历史渊源:"元驸马都尉姚氏合族始祖神道碑"。姚家后人——恒昌堂茯茶传人穆民(姚家女婿)说,传说古时候社树堡所在地是北上的最后一个渡口,叫做"临金渡",丝绸之路上的茶叶从南方通过水路运输到此地后中转,再通过旱路运至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一天,茶叶运输到此地,由于商人贪心,在船上装载的茶叶过多,茶叶浸入泾河水(泾河水中含郑国渠"筛珠泉"泉水)。于是就将这些茶叶放在当时的大地主——姚家晾晒,打算等到再次北上时捎上这批茶叶。但由于姚家伙计疏忽,茶叶并未晒干就入了库房,数月之后才发现茶叶"发霉"(后被研究证实是益生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了。
  商人再次来了之后,发现茶叶虽然"发霉"却闻不到霉味,且泡出的茶汤味道香甜醇厚,于是将这些茶叶运到西域贱卖。然而次年,商人再到当地,牧民们竟争相询问还有没有去年有"金花"的那种茶,消食又好喝。于是,商人回去后就让之前帮他晾晒茶叶的伙计按照当时的时间、温度和工艺渥晾茶叶。这"金花"茶一做便在牧区红火了数百年。
  以茶交友产业兴
  元顺帝时期,姚家遭人诬陷被朝廷判满门抄斩。由于提前得到了消息,姚枢(姚家的祖先)后人分四支分别逃往聊城、黄河南、上海和南京。受到一和尚"大树下安家、发展"的指引,姚成家族就逃到泾阳社树姚的大树下定居下来。
  小说《关中道》中描述,姚家人经过几年的努力便在社树堡有了新起色,于是在社树堡建了制茶作坊,开始制作优质的金花茯茶。选用筛珠泉的露珠水做茶诱,原茶则采用上好的湖南安化干茶叶,姚家茯茶品质过人。姚家人把他们生产的"泾阳金花茯茶"称作"宝砖"茯茶作为礼品赠送友人,钱多钱少从不卖。
  据说姚家以茶交友,以友带人气,以人气带商气,以商气带财气,因此生意越做越大,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后来,姚家以泾阳社树姚为基础,发展到八门十大堂,商业网点遍布神州大地,在四川雅安名气最大,最终发展到缅甸、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地。当时的情况到底如何,姚家是不是无论如何一块"宝砖"也不卖,我们现在已不得知。但是穆民先生说,作为姚家"恒昌堂"传人,自己做茯茶已经近二十年,但也就是这几年,考虑到文化传承问题,才谋划着将"恒昌堂"再次推向公众视野。而在之前的十余年里,姚家"恒昌堂"的茯茶,除姚家人自己喝外,也仅是生产出一些用于馈赠友人。去年,穆民先生还给35个国家的大使赠送了姚家"恒昌堂"茯茶。
  心作良茶传佳话
  先前说过,姚家建制茶作坊后开始制作优质金花茶馈赠友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姚家又开始生产制作以普洱茶为原叶的恒昌堂"泾普"牌宝砖茶。
  据说林则徐与姚家恒昌堂的渊源颇深。因虎门销烟被道光皇帝革职流放新疆的林则徐,途径陕西,因水土不服,身患痢疾病倒在客栈中。此时,陕商姚正元正好也在该客栈,林则徐饮姚家的茯茶后,第二天病症大有好转,惊奇之余向姚正元了解茯茶的情况。林则徐休养了两个月后,专门前往姚家看这种神奇砖茶的制作,并为姚正元的儿子起名姚秦汉。林则徐对姚家的仁善举动倍加赞赏,专门为姚家提写堂号"恒昌堂",并给姚家留下训言"心作良茶百世耕之有余,德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泾干中学教师、咸阳民风诗社副社长、秘书长兼常务主编邢群娥曾写《社树姚家的兴与衰》一文。文中描写姚家的客厅中间的柱子上,曾经悬挂着用楠木刻成的一副匾额,匾额上便提有"德为至宝一生用则不尽;心作良茶百世耕之有余"这幅对联,署名"少穆林则徐"。
  姚家以制茶、白布、白蜡起家,在陕西赫赫有名,后来生意发展到越南满德里、四川雅安、苏州、上海等,各地都有商号。因为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牧民长期食用牛羊肉,需要"金花茶"消脂,而姚家茯茶金花含量高、质量好、产量少,朝廷以此茶向牧民换取宝马良驹,同时以控制姚家茯茶的供应来安边。得到同治皇帝赐匾、林则徐题字,于右任为姚家茶起名"安国茶。"
  世代儒商济天下
  纵观关于社树姚家的各种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便清晰的得出一个结论:姚家出儒商。明末清初,关中地区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盗贼四起,农民起义不断。为避乱防患,姚家出资在社树修城墙。社树城墙高度约在8米,底宽4.8米,顶宽两米多。城墙建设质量过硬,保证了二百年以后仍然挺拔不倒。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土匪和捻军作乱,加上陕甘回民起义,姚家被洗劫一空,茶厂被焚,家道陷入低谷。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洋货影响市场。政府为赔款,增加苛捐杂税。加上连年战争,道路阻塞,盗匪横行,各号纷纷倒闭。姚秦汉回泾阳支撑起家族产业,展现出过人胆识,并将姚家制茶业推向了顶峰。
  社树姚家发展到民国时有恒昌堂、惠谦堂、燕翼堂、花萼堂、祝新堂、竹森堂、居敬堂、仁在堂、乐善堂、五福堂等十大堂口,还不包括一些堂外小堂。难能可贵的是,姚文清先生睿智而富有爱之国心。1929年,关中大旱,姚文清捐款5000元大洋,并在外筹款万余元。在泾干中学的扩建中捐过一万多元;对辛亥革命先驱高季维之子高鸿无私援助。作为西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的开明人士,解放初期,他带头捐资捐物,襄助建国。抗战期间,姚家捐献金条数百,购买战机,建国初期还捐出了十多处房产,表现了姚老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
  古法新用筑优茶
  泾阳茯茶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发迹于秦汉,流通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然而,上世纪中期,因各种原因泾阳茯茶一度停产,这一传统制茶工艺也因停产而失传。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姚家后辈姚太章、姚太茂在拆旧房建新房时发现了制茶秘方。为继续发扬传统制茶工艺,姚太章女婿穆民和姚太茂女婿杜建琦细心钻研反复试验,并聘请老茶师按照秘方要求,利用老配方结合新工艺,经过数十次试制,终于生产出精品宝砖茯茶。
  为了恢复生产"恒昌堂宝砖茶",穆民先生和杜建琦先生四下湖南安化、五赴云南普洱茶产地考察原茶,按照秘方要求在生产制作宝砖茶的地方,即王桥镇北峪村修建了恒昌堂茶业有限公司。穆民先生任董事长。
  承袭姚家"宝砖"茶做优质茯茶的初衷,选用郑国渠筛珠泉泉水、陕南及云南高山茶为原茶(主要是云南普洱),只从十年以上的老树上采摘原叶,精工细作,"恒昌堂茯茶"色泽油黑绿润,叶型清晰可见,呈现泾阳茯茶之型,展现云南普洱之风。茶中黄金花茂盛,而且是成群连片堆金积玉菌多成团黄金星密布。生物学家现定名这种金花为"冠突散囊菌",对人体健康长寿必不可少。
  一次试饮发现,那款"恒昌堂"的宝砖茶竟如此多叶,不比市面上买来的许多其他茯茶那般多梗。这也难怪当代画家、巨幅工笔画长卷《大唐丝路盛景图》作者雒建安先生对泾阳"恒昌堂"茯茶情有独钟了。 史嘉婷/文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目录投稿: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