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我望的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杜甫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深远,被后世称为"诗圣"。
  杜甫的家世背景尊贵显赫,他的祖先是西晋名将杜预,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一代名儒。杜预在统一全国的灭吴战争中出任统帅,立下赫赫战功,由他撰写的《春秋左氏传集解》三十卷,被收入到《十三经注疏》中流传至今。
  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诗名卓著,特别是对五言律诗有着重大贡献。杜甫很推崇他的诗,曾夸口说"吾祖诗冠古",可见在杜甫的心中他的祖父有着很高的位置。杜甫的母亲姓崔,是魏晋以来清河最大的名门望族崔氏。杜甫的外婆李氏,是唐太宗的重孙女。杜甫外公的母亲李氏,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实际上杜甫和大唐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他的身体里不仅流淌着清河崔氏的血液,杜氏家族的血液,甚至还流淌着李唐宗氏的血液。要知道,在唐代一个人只要拥有其中一种血统就足以骄傲,更何况他身上同时拥有三种血统。当然,我们不是在宣扬血统论,不是说血统可以决定什么,标志什么,但是他带给杜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不能忽略的。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和熏陶。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开始走上了他一心想要的"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这首《望岳》就作于他北游齐、赵,途径泰山时,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寄托着杜甫对于未来的展望。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题目《望岳》说明杜甫当时并没有登上泰山,而是远远的望向泰山。他在瞭望泰山,写泰山的气势,距离是由远及近,时间是从早至晚,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杜甫的诗和李白的诗相比,形象气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感情表露的很突出,很直接,而杜甫的诗就比较含蓄,我们要细心、耐心的琢磨,才能体味出他蕴藏在诗里面的那一层意思。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初见泰山时,高兴的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和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称,泰山为五岳之尊,因而被称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岱宗夫如何"意思是说泰山究竟是怎样一座山呢?
  "齐鲁青未了",古代齐国和鲁国都是在山东省境内,地域范围与现代的山东省大体相当,因而"齐鲁"也就成为山东的代称。杜甫用自己的体验写出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郁郁苍苍,笼罩着整个齐鲁大地。"齐鲁青未了"是经过揣摩后得出的答案,是对"岱宗夫如何?"最精彩的回答。明代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诗中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齐鲁青未了"还有隐含的一层意思,因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都在山东,所以齐鲁大地也是孔孟思想的发源地。"齐鲁青未了"也未尝不是说齐鲁大地都笼罩在儒学的孔孟思想当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杜甫的家族有两个信条:一个叫做"奉儒守官",一个叫做"立功立言"。杜甫的家庭是非常传统的有着儒家信念的家庭,他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中长大成人,思想上自然是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所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既是形容泰山之大,泰山之郁郁苍苍,也是在说儒家思想对于齐鲁大地,甚至是整个国家民族的重大影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杜甫望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发出由衷的赞美,诗人恨不能把天下的钟灵毓秀都集中在泰山,都集中在齐鲁大地。"钟"就是钟灵毓秀的意思。"阴阳割昏晓"是一晨一昏,一早一晚都能够感受到泰山的伟大,泰山的浓郁,泰山的这份郁郁苍苍。"阴阳",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割昏晓",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和山的阴阳面相互交替。这首诗的写作结构是从宏观逐步地到微观,从对"齐鲁青未了"层层递进的阐述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只是中观,那么更微观的是什么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从微观写远远望去,泰山中云气升腾,层出不穷,这些云好像涌起在诗人的胸怀当中,使得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好似决裂。"归鸟"是傍晚飞归泰山的鸟,天色已晚,诗人还在睁大眼睛想要看清归鸟,不言而喻,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当胸如层云,决眦入归鸟"实际上是写诗人的胸怀,诗人远远的遥望泰山,感觉到自己广阔的胸怀好像笼罩在泰山周边的云层一样,非常的舒展,非常的博大。自己睁大了眼睛,想要把这泰山的气象尽收眼底的同时,感觉自己的胸怀也变得无比的博大。诗人把泰山作为五岳独尊所特有的一种博大气象,最终拔高为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朝人当时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东山之上,就觉得鲁国很小,登到泰山上,觉得天下都很小,说明人的境界是不断提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站的越高,看到的天下就越大。诗人写的是"望岳",其实诗的内涵是望境界。杜甫说,到了泰山,一览天下之奇,胸怀就会博大;到了泰山,一览众山小,就可以登上最高的境界。那么为什么杜甫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呢?杜甫当时只有24岁,刚刚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而且没考中。按理说心情应该很懊恼,可是他不但没有消极颓废,反而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杜甫当时正年青,身上独有的高贵血统,加上从小受到的正统儒家教育,而且生逢盛世,杜甫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就像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况一次考试呢!年轻就是本钱,盛世就预示着未来。所以年青时候的杜甫,看见泰山就想到了未来,看到泰山就想到了自己未来拥有的更高的境界。原来杜甫年青时也是写理想、写情怀、写未来的,这首诗其实就是一首关于未来的诗。
网站目录投稿:丹山